【非關爬山】內本鹿18年返家游擊隊(下)

文字.攝影/楊理博

延平林道,早期為開採林業資源而生,而後在林務局的林道棄養原則下逐漸被山回收。這18年來它則成了內本鹿後裔的回家之路。

19K至39K的林道剛好是一個地理上ㄇ字形的凹口,積蓄太平洋吹進來的水氣,終年雲霧繚繞。溼冷多崩塌的環境,也是每年的回家隊伍必須跨過的障礙。通常過了39K後,慘白的天色瞬間展露晴陽,也因此被稱為「見晴彎」。

然在抵達見晴彎之前,還有個最大的難關:百餘公尺長的崩塌,也是Katu老師口中的「大魔鬼」,去年才有回家隊伍的成員從此摔落。帶領經驗尚淺的游擊隊,Katu老師不敢大意,拿著鶴嘴鋤隻身走上崩塌開路,留下其他隊員在原地面對眼前怵目驚心的山林。

游擊隊員多是都市原青,從小就移居西部都會,偶爾才有機會回到部落的阿公阿嬤家。幾天相處下來,我發現他們有著開朗真誠的性格,特別喜歡唱歌(他們似乎沒有族群的區別,布農阿美魯凱的歌都一呼百應)跟講臺語(他們總是把布農語的takihusungan諧音為臺語的「大家互相啊!」,在半個月的山旅中此起彼落的呼喊)。

然而,到了每晚的火邊,樂天的原青總化身文青,「我們在原專班得到很多美好的想像,但卻沒有實踐,畢業之後還不是軍職的軍職、警專的警專。」「上課的時候都在講文創,但我們根本連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我聽見青年們在族群的意識與即將踏入社會的交會口,那份游移與不安。「原住民」的身分,對他們的意義究竟何在?

這些疑問都在這條路上反覆被踩踏,隨著山的崩塌與起伏,小心翼翼的走過。

我們順利通過大魔鬼,除了Taba的腿被尖石戳傷,全員無礙。見晴彎也名符其實的展露笑顏,從此之後便是一路順暢的林道,直到盡頭之後,下切溪底,再翻過一座山,便會抵達takivahlas的家。

下切的溪谷為麻天久留溪,這片山區布農語稱為matinkulu(鬼櫟)。因為接近溪底有大片的崩塌,每年的回家隊伍都會在此紮營,養精蓄銳一晚後隔天再翻越崩塌,所以又稱大崩塌營地。這裡是林道的終點,卻也是Katu老師的起點。

「十幾年前我第一次參與內本鹿探勘,我們下切到這個溪底,從地圖上來看,只要順著溪谷往下就會到內本鹿的行政中心──壽。但沒想到前方馬上就遇到峽谷深潭擋住我們的路。」Katu老師的臉上映著火光,任憑那光引領他回到記憶之中。

[註]內本鹿是一個地理上的名詞,指的約是中央山脈南南段東側、鹿野溪上游一帶的山區。曾經在此生活的布農族人於日治時期被強制遷移下山,直到2000年之後開始一系列的舊部落踏勘、家屋重建行動。本文作者跟隨內本鹿takihusungan家族回到takivahlas舊部落的家。

PROFILE

楊理博 旅行是生活,土地是信仰,戒不掉的是把生活裝進背包裡,走入他方與山林。把親土文化當成直譯自大地的語言,聽古老的故事,唱土地之歌。現在努力的學習當一個山人。

游擊隊員小心翼翼的走過大魔鬼崩塌。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