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遊食趣】飛魚將飛往何處

早年阿美族並無飛魚文化,只透過竹筏與潛水捕撈近海魚類。近年動力漁船興起,進入黑潮追捕飛魚變得容易。阿美族的「月桃葉熏飛魚」成為許多觀光客認識飛魚乾滋味的第一步。

文字.攝影/陳志東

所謂「信魚」指的不只是這魚信守時間約定,總在該出現的季節依著固定路線成群游來,更指的是信任與依託,相信牠能為人類生活帶來無虞安心,為文化帶來傳承。符合條件的魚不多,最出名的有兩種,冬天一種、春夏一種。

冬天的信魚是烏魚。每年冬至前後牠們順著親潮沿臺灣海峽南下,成為年夜飯餐桌上慰撫遊子的珍饈,更成為漁民豐厚收入的「烏金」,遠從荷蘭與明鄭時期就已出現「烏魚旗」單獨課稅制度。然而,隨著人類掠奪海洋資源,野生烏魚數量岌岌可危,存亡之際卻仍有不少美食家持續吹捧野生烏魚子滋味,讓守了千百年信約的信魚,未來很可能被迫失信。

即將在4月初清明時節到來的信魚是飛魚。冬天烏魚帶來烏金富足,春夏飛魚帶來的不是金錢,而是文化與心靈上的滿足。

市場小販總說芒果青出來的時候就是飛魚的季節,它們從南方順著黑潮一路往北,在碧海藍天的太平洋上因為鬼頭刀追趕而飛翔,因為達悟族人崇敬海洋的文化而被歌頌。

等待飛魚、黑色的翅膀、天空的眼睛、海洋朝聖者,飛魚之於達悟族不只是食物與漁獲,更是詩歌、文學,以及與大海相處的生活模式。達悟族更衍生出大船召魚祭、拼板舟下水儀式、舀水祭、螃蟹祭、飛魚終食祭等多樣祭典。有趣的是,在黑潮的另一邊,緊緊鄰著太平洋,同樣把大海當冰箱的阿美族,早年卻從未出現飛魚文化。

因為,他們不需要。花東縱谷長出各式平原農作物,大海潮間帶更提供了珊瑚礁魚類與貝類,阿美族沒有達悟族那種拼板舟,靠著竹筏、潛水、耕作、採集、打獵就能滿足生活所需,況且要靠竹筏划到黑潮找飛魚,確實太過費力。直到近代,動力漁船興起,從花東海岸前往黑潮變得容易,於是現在4到9月間,沿著台11線公路到處可見阿美族月桃葉煙熏飛魚的攤位。

PROFILE

陳志東 資深旅遊美食記者,飛過許多國家,踏遍臺灣每個鄉鎮,近年專攻食材源頭與烤肉,最愛生活中各種人事物觀察,對農民與土地有著濃厚感情。

對達悟族來說,飛魚不只是食物、生物,更是文化。而這生物在眾多族群都搶進、無限制捕撈後,達悟的文化根本,也同樣感受到危機。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