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長牛年新展望─農糧署長胡忠一】下篇 用行銷為農業生產加分 冷鏈、外銷為農產品加值

針對甘藍產期集中,農糧署也預計透過預警系統、農情調查及遙測判釋來協助判斷整體種植情況。(圖片提供/農糧署)

2020年農業面臨武漢肺炎疫情衝擊、氣候變遷缺水危機等挑戰,在農業部門及所有農漁民的共同努力下,臺灣的韌性農業被世界看見。2021年我們將更大步向前行,在農村、漁村、山林、海邊、畜牧、農田果樹間,將注入一股新生的希望;新政策到位,物產豐收、農民收入增加,更多安心優質農產品提供給消費者,臺灣農業扎根永續經營。以農為本的《農傳媒》策劃2021「首長牛年新展望」系列專訪,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及一級首長帶來新春新期許。

農業生產產量多寡均會影響產銷平衡,農糧署長胡忠一重視開發農糧加工與行銷,用消費端的拉力解決生產過剩問題;未來並將透過冷鏈物流體系的建立,確保農糧生產品質,以強化農產品外銷、導入雨林認證,為國產農產品加值。

問:臺灣稻米生產過剩,甘藍等大宗蔬菜也會因農民搶種,產期集中、影響產銷,農糧署要如何維持農糧產銷平衡?

答:以甘藍等大宗蔬菜為例,以供苗量預警系統、農情調查及遙測判釋等數據相互勾稽比對。預警系統指的是依據大宗蔬菜育苗場每旬提供供苗量,推估70天後可採收面積,並公告於官方網站及LINE群組,當該旬甘藍供苗量超過合理株數,並經氣候及節慶等相關因素研判後,如果評估採收期有產銷壓力,即發布警訊,

第二是農情調查,透過縣市政府及公所等基層單位,以各鄉鎮農情調查員勘察甘藍種植情況,並於前一個月回報甘藍可採收面積;以及運用衛星或航空影像,判讀甘藍種植田區,並經抽樣檢核後,確認採收前40天面積。綜合以上三項機制,再配合種植登記資料,農糧署可明確了解甘藍種植情形及區域,提供農民規劃生產計畫,調整種植時期。

欲維持農糧產銷平衡,不僅前端生產要掌握得宜,農糧署近年也積極帶動後端的行銷加工。(圖片提供/農傳媒)

臺灣稻米生產多、品質好,但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反而愈吃愈少,農糧署推動傳統米食文化復興,舉辦碗粿、炒飯等料理競賽,並輔導奪冠料理商品化,在連鎖量販、超市通路販售,鼓勵米食消費。稻米可製成米穀粉加工利用,但米穀粉比進口麵粉貴,以訴求無麩質、吸油率低、食物里程短且非基改等價值推廣行銷,而非做價格競賽。

臺灣稻米生產成本高,政府收購加倉儲費用大約是國際糧價的2至3倍,不易出口,臺灣米要與國際競爭要拚品質。國際市場主要交易秈稻,稉稻很少,臺灣米有機會以稉稻進攻日本及中國、北美、東南亞等華人市場,另因武漢肺炎疫情及澳大利亞稻米減產等因素,去年稻米出口即突破20萬公噸。

過去農糧署大部份只做前端生產,不做後端的加工行銷,但其實食品原料都是農產品,沒有消費就無法帶動農業生產,因應疫情下國人減少外食,農糧署去年底即與外送平臺foodpanda合作販售小包裝有機截切蔬菜,方便都會小家庭料理使用,推動2個月,已有周銷3千多包的成績,顯見宅經濟需求成長快速。

農糧署從日本多颱風、地震、海嘯等天災,常發生水電中斷等孤島情境,在儲備即食食品方面獲得靈感,與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合作,用國產農產品開發包括主、副食品及湯品的軟性罐頭、調理包,去年底已在實體通路、電商平臺及全國260家寶雅門市銷售。這類加工產品不僅有防災、防疫商機,也是宅經濟、宵夜族群的福音。

農糧署將國產農產品開發成軟性罐頭食品,媒合全國260家寶雅門市銷售。(圖片提供/農糧署)

問:農產品出口外銷有助提升價值,也可幫助國內降低產銷壓力,未來如何強化農糧外銷?

目前農委會是由國際處執掌農產國際貿易業務,但農產品不同於工業產品,規格化程度低,即使溫室栽培農產品也有上、中、下級之分,且農產品樣態多,什麼品項適合出口農糧署能掌握產銷資訊,期待未來農產外銷也能讓農糧署合作執行。

國內農產品耗損比例高,行政院通過四年冷鏈物流計畫給農糧署50億元,將有助降低農產品耗損,提升農產外銷競爭力。

今年起農糧署將每年擇定2至4個重點出口品項,研發從產地到國外上架全程冷鏈不斷鏈的技術;並與各大批發拍賣市場合作,建置現代化冷藏設備,讓農產品在拍賣過程都是冷藏狀,結合產地的農民團體,讓農產從收穫、分級包裝到銷售,全程不斷鏈。

受惠冷鏈物流技術,國內萵苣可外銷中東市場。(圖片提供/農業試驗所)

問:近年推動有機、產銷履歷認證面積有成,去年總面積大幅增加,下一階段目標是什麼?

答:農糧署結合foodpanda外送有機截切蔬菜,輔導大型連鎖量販店及超市設置有機、履歷農產專櫃,有助有機、履歷農產品銷售;特別是農糧署輔導全國各大果菜拍賣市場設置「產銷履歷、有機蔬果專區」優先拍賣,因有機、履歷農產品質好又優先拍賣,現在履歷農產品跟一般農產品價差已達18%,讓農產品價值獲得提升。

國內產銷履歷耕作面積已有3萬7千多公頃,有信心可以達到今年目標5萬公頃,有機、友善耕作面積去年底已突破1.5萬公頃,今年目標則要成長到1萬6,500公頃。

氣候變遷衝擊嚴重,消費者應重視農產品食物里程短、低碳排、友善耕作等價值,而非一味以價格來衡量,沒意識到環境須付出的代價,農糧署下一階段希望導入訴求維護環境永續、生物多樣性及保障農民權益的雨林認證。雨林認證現已是國際會議上會拿出來討論的指標,國內將有機會先導入咖啡產業,因臺灣咖啡種植面積約1,150公頃、年產1,098公噸,規模不大,但常在國際比賽得獎,可以朝精品發展。

農糧署去年起和外送平台合作,銷售小包裝有機截切蔬菜。(圖片提供/農糧署)


【延伸閱讀】
【首長牛年新展望-農糧署長胡忠一】上篇 農糧產業結構大調整 稻作「四選三」年減2萬公頃
【首長牛年新展望-農糧署長胡忠一】創意點子王 知日派胡忠一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