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心血全捐出,生態紀錄片始祖劉燕明盼貢獻臺灣生態教育

文/ 林宜潔 圖片提供/ 林務局

「請把我的作品,化成全民的知識跟感悟。」年近七十歲,屢獲海內外大獎肯定的生態紀錄片導演劉燕明,將自己付出大半生拍攝的珍貴臺灣生態紀錄,共730卷膠卷跟30T的數位影像,全數無償捐贈給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期望自己以生命等來的美麗畫面,能藉由林務局的力量,傳播給更多大眾欣賞,喚起臺灣對生態保育的重視。

一個人、半輩子換來的影像。劉燕明:我最感謝臺灣的野生動物

劉燕明是臺灣生態攝影先驅,成就廣獲國際肯定。1984年,劉燕明推出臺灣第一部生態紀錄片《淡水河水鳥歲時記》,1991年《台灣獼猴》拿下第十四屆美國蒙大拿州國際野生動物電影展最佳攝影獎,《藍鵲飛過》隔年再獲同影展最佳藝術概念獎,與《台灣野鳥百年紀》雙雙入圍金馬獎。1995年,再以《台北樹蛙》拿下第四十屆亞太影展攝影獎,近期《熊鷹英雄》則抱回2014年美國休士頓影展金牌獎。

「我最感謝臺灣的野生動物,因為我這三十年來只靠他們維生,可惜他們今天不能來參加」劉燕明在記者會上幽默表示,拍攝生態記錄在外人看起來很辛苦,卻是他窮盡一生喜愛的工作。上山拍攝,搭帳篷吃泡麵都是常事,只要能等到一個鏡頭,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有次上山拍母鳥餵食幼鳥,材料從兩公里外一路揹上去,在原地等了將近一個禮拜,什麼動靜也沒有。後來起了大霧,我先下山,想母鳥可能飛回來,我又揹材料上山,才終於拍到畫面。」劉燕明說。

「我記得那時我26歲,天天騎野狼125到萬芳社區,載劉導跟攝影器材去關渡淡水拍片。兩個男人這樣騎了一年多,比載我太太的次數還多。我現在62歲,他竟然把這些珍貴的生態記錄捐出來。」知名生態作家,現為中央社董事長劉克襄笑著說,劉導拙於言辭,善於攝影。一路堅持志業,借錢借到沒有錢,才有今天的成績,最後卻仍謙虛感謝這塊土地。

劉克襄表示,劉導帶頭開了回饋社會的第一槍。「他把這些作品變成大家共有的財產捐出來,意義非常大。因為不管是以畫畫或寫字的形式,大家同是生態保育圈的人,都不是把這塊土地的東西變成自己的,反而是感謝這塊土地, 把我們的作品還給這塊土地。」

相信民眾只是不知道,不是不關心

「跟劉導有回拍了一個影片放給胡茵夢看,她看完哭了半個小時,兩人才發現,臺灣人只是不知道,不是不關心」提供劉導在腳本旁白上諸多協助的資深媒體人楊憲宏表示,自己協助劉導拍臺灣藍鵲的時候,兩人都是抱著臺灣以後大概看不到藍鵲的心情拍的,沒想到片子發表後受到關注,現在藍鵲復育的情況樂觀,臺灣藍鵲甚至成了臺北市的市鳥。

不只是第一手的生態奧秘,更是臺灣環境變遷的紀錄史

「這些作品不只是第一手的動物生態奧秘,也是臺灣很重要環境變遷的紀錄史」農委會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過去40年來是臺灣自然環境變化最劇烈的階段之一,劉燕明導演剛好在這段時間見證了臺灣從高山到海岸的生態變遷。

劉燕明說,這次捐贈的膠卷有高達七成都是未曾公開過的原始影像,盼公部門能好好運用。林華慶指出,林務局接收了劉導的第二生命,與導演規劃討論了半年多,會將這700多卷的膠卷數位化,冷凍保存,也會連同30T的影像一起整理,預計在2年內全數完成。未來會編目分類,甚至規劃重新剪輯後,不排除與電視台或各通路合作,讓國人能欣賞自己土地上最美麗的畫面,讓劉導用生命等來的珍貴影像發揮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