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地消】之三:組織農民,全年都有作物賣

文、圖片提供/ 胡忠一 採訪整理/ 林慧貞

「地產地消」概念近幾年從日本紅到臺灣,從字面上來看,這 4個字可以解釋成在生產地消費,不過,到底所謂的生產地是指哪裡?臺北農地少就無法地產地消嗎?地產地消除了改變消費習慣,產地有哪些影響?放大來看,自由貿易席捲全球,對於農地零碎、生產成本高的臺灣,地產地消有什麼樣的意義?

介紹完地產地消起源背景,以及從生產者本位,轉向市場行銷的思維,農委會主秘胡忠一在第三篇文章中,進一步解釋,地產地消是整體產銷體系的改造,並非只是「直接跟農夫買」的個人行動,必須組織農民,有計劃地生產,穩定供應「多樣少量」的產品,滿足地區需求。以下為胡忠一親自撰述,農傳媒再次訪問補述、並徵得胡忠一同意後擷取部份篇幅刊出。

多樣少量,全年供貨

JA農民市場營運時,其營運方針:不經銷進口農產品、建構生產與消費雙方見得到對方的關係,以提供當地多樣少量農產品為主軸等,必須相當明確,並強化相關配套措施。

農民市場成功的要素為確保生產者與農產品,為了能夠在春夏秋冬四季都能齊備豐富的作物品項,必須擁有人數充足的供貨者。此外,商品品項的豐富程度左右賣場的魅力,為了確保全年都能供應多種多樣的商品,應儘早確保夠資格條件的供貨者。

換言之,農民市場轄區內之農作物品項一致性若太高,例如絕大部分農家都種植水稻、或栽培同一種蔬菜、水果等,將難以成市。因此JA必須有效指導農家調整產業結構或引進多樣化作物生產,或訓練農家婦女利用當地食材製作加工品,或利用各農民團體間的產品互通有無,亦即透過JA之間的合作,使每日農民市場賣場上所供應之商品至少維持在30至50種以上,方能確保農民市場永續經營。

豐富的品項,確保消費者能買到想要的產品

例如單品項交錯種植,間拔出貨,早期出貨,盡量備齊豐富的品項。夏冬之際,當地無法生產的品項,從其他地區或其他JA農民市場進貨,或設溫室進行設施栽培。加工品原料亦以使用當地農產品為原則。為支援設置專業女性建溫室或加工室,部分JA推出資金支援制度,以每戶50萬日元為上限。

一般而言,在正式開店前一年即應舉行「耕作會議」,協調分工栽培作物種類,並舉辦講習訓練、觀摩考察,有效培育生產者。近年來,鑒於無法滿足消費者越來越多元化的需求,日本JA除了加強JA農民市場間的合作之外,加強輔導消費者利用當地市民農園或閒置農地兼業生產供貨,或與漁協(漁會)、肉品公社(公營肉品屠宰加工公司等)合作之案例有逐漸增加之趨勢,目前日本各農民市場供應貨品的當地生產比率全國平均為50%至70%。

地產地消需要組織農民

地產地消和消費者直接跟農民買的概念不同,單一農民種植的作物種類不多,供應量較不穩定,地產地消需要組織農民,配合消費者需求,規劃全年栽培及出貨計畫。

雖然農民可以自由決定販售的作物品項、價錢,不過為了讓產品多樣,農民組織透過和農民開會,討論要種什麼作物,讓一個賣場至少有30到50種項目供應,具有計劃經濟的性質,而且賣場中每種作物擺哪裡都有規範,花卉和蔬菜放在不同區,也不能因某位供或者種很多就讓他擺很多,自己的貨架擺不下的就要放到貨架下面的籃子,若沒有這樣的管理會影響賣場視覺呈現。

每個賣場為了減少銷售機會的損失,建立下午追加出貨模式及網絡即時聯繫機制,提醒生產者追加出貨機制,並透過農民市場之間的交易,補足商品、提升商品豐富度。

跟個別農民購買,除非農民種了很多樣作物,或是產品單價高,否則市場不會很大,屬於個人行為,日本成功案例都是有人籌組,農民也並非想來供貨就直接來,供貨者必須遵循一定規範,否則大家就會各自為政,喪失相互效力的整體競爭力。

群馬縣JA甘樂富岡推動地區農業發展策略時,先全面調查閒置農地及製作有閒置勞動力的農家名冊,以一人栽培8種品項為目標,巡迴農家挨家挨戶請求其生產、供貨,對於未曾接觸過農業者亦提供「挑戰21農業栽培指針」推廣手冊(登載蔬菜39種、花卉14種、果樹10種之栽培方法),協助、指導其種菜、種花,此外每年尚辦理80餘場次現場研習、觀摩,同時讓農業門外漢參加,促使供貨品項從1996年的108項增加為2001年248項。

供貨者送貨到農民市場情形。

產品重新包裝,創造地方魅力

農民市場「設置地點」為經營成敗之重要因素,由於農民市場的立地條件對於營業額有重大影響,所以設立農民市場的首要工作是進行市場調查,針對設立地點的交通量、競合店的有無、周邊人口等進行調查之後,再進行設計規劃與建物建設(賣場、停車場等)。一般而言,從進行市場調查到完成建設、開業,平均需要2年時間。

農民市場基於「近悅遠來」原則,係以當地生活者為主要對象,鄰近鄉鎮居民或外地遊客則為次要對象,因此半徑5公里以內居住家庭若不滿1萬戶、人口密度低的純農村地區或偏遠地區,農民市場經營恐怕較難平衡。

總之,農民市場的思維奠基於「在人口聚集的地方集貨」。在北海道部分人口較少地區,農業產銷組織農民利用JA超市設置「直銷專櫃」,活用JA超市的集客力或於道之驛內設直銷站,提供生產多樣少量農家安定的銷售管道,並有助於建立生產者之間的友誼及增進生活意義。

無論什麼東西,只要是「賣得掉的」都可成為商品,即使是參加共同運銷,因外型不佳而被打下來的等外品。將產品妥為包裝後,設定價格(如:花卉+包裝+定價)就可成為商品,甚至在某些地區將落葉(如銀杏葉、楓葉、乾燥花或大麥等)稍加包裝、創意之後,亦可變成具有附加價值的商品。

曬乾稻梗變成有創意的產品。

以直銷方式直接將產品於當地農民市場銷售,有效縮短食物里程,節能減碳,並節省中間流通成本如JA集貨場使用費、包裝材料費、運費、批發市場管理費、中盤商、零售商手續費,同時透過簡易農產加工方式,維護及傳承當地飲食文化,創造附加價值,增加實質收益,以利提高糧食自給率、活化農漁村的重要策略,更為連結農村6級產業化(生產、加工、販賣,延伸至農業休閒、體驗等一體化),傳承當地飲食文化及食農教育的配套措施。


延伸閱讀

【地產地消】之一:因應全球化,日本地區農業復興運動

【地產地消】之二:培養農民市場敏銳度,只種「賣得掉的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