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一:發展地產地消更需要市場導向,教農民種「賣得掉的農產品」

文、圖片提供/ 胡忠一 採訪整理/ 林慧貞

「地產地消」概念近幾年從日本紅到臺灣,從字面上來看,這 4個字可以解釋成在生產地消費,不過,到底所謂的生產地是指哪裡?臺北農地少就無法地產地消嗎?地產地消除了改變消費習慣,產地有哪些影響?放大來看,自由貿易席捲全球,對於農地零碎、生產成本高的臺灣,地產地消有什麼樣的意義?

 

農糧署新任署長胡忠一在「因應貿易全球化,日本如何以地產地消作為農業振興的策略?」一文,從全球經濟背景,介紹地產地消起源背景、概念和核心準則,本篇則進一步解釋地產地消重要的「市場導向」概念。以下為胡忠一親自撰述,農傳媒再次訪問補述、並徵得胡忠一同意後擷取部份篇幅刊出。

栽種時就要想到怎麼賣

「地產地消」係指地區所生產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等,於該地區消費之意。地區之範圍依產品性質或廣義及狹義解釋,可為生產地區,或該生產鄉鎮、縣市,或大至以全國為範圍。「地產地消」運動係為因應消費者重視食品的安全、品質及進口農產品逐漸增加、國內農產品價格低迷等問題,打破傳統以生產者為中心的農產品產銷模式,透過意識改革,轉型為重視「飲食」、「健康」及「生活」,由生產者將農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開拓多元行銷管道的產銷模式。

早在1960年代中葉,日本JA女性部(家政班)就以「早市」、「青空市集」方式推動「地產地消運動」,當時的經營理念係「將所生產的農產品拿到直銷站『販賣』」;不過,現代化的地產地消運動則發端於「1990年代兵庫縣JA營農振興方案」,該縣內推廣活用當地農產品開設直銷站、供應學校營養餐食材、開發農產加工品等,經營理念則是「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基礎,生產能銷售出去的農產品」。

早期JA女性部以傳統青空市場推動「地產地消運動」。

前者的本質為「販賣」(Selling),是農家將自家「自給自足」剩餘之產品拿到「直銷站」陳列販賣,乃是以「農家」本身為營運出發點;後者的內涵則為「行銷」(Marketing),「行銷」必須先站在「顧客」(消費者)的立場考量如何提供商品與服務,並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儘量齊備擬銷售商品之品項及服務。

為了達到販售目標,地產地消必須先將供貨農家予以組織化,透過組織成員與JA營農指導員的相互討論磋商,決定供貨品項、品質、數量及訂價上下限等內涵,針對供貨成員舉行講習、觀摩、研討會,依據良好農業規範生產(GAP),並進行田間管理,同時詳實記錄生產履歷,以維持一定供應水準;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有要求或不滿時,由JA擔任對外統一窗口,規劃產銷計畫,並負責消費者與農民之溝通與紛爭處理。

直接面對消費者,培養農民市場概念

只要是JA會員,任何人均可參加JA農民市場供貨計畫,接受JA推廣教育訓練、遵守規約、參加供貨,增加現金收入。藉由生產者組織化,集合眾多小規模生產者的供貨,匯聚成具有集客魅力的大市場。

參與的農民必須自負盈虧,產品的生產、供貨、售價等,均由參與供貨之會員農家依照出貨組織所規定之品項、數量、品質、期間等,自行設定,賺的錢歸自己,賣不出去的產品,於當天營業時間結束後,存放於賣場冷藏庫或自行帶回處理,供貨者自己負責食品的安全性,並將「安全」(品質符合規定)、「安心」(資訊充分提供)直接傳送給消費者。

相較於以往參加共同運銷,無法立即感受到自家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資訊,供貨者在農民市場上可以於供貨當天立即清楚了解自己的產品項目、品質、定價等,是否為市場所需要或所接受等各種資訊,可供農家做為及時調整生產或定價技術之參考依據,建立「自負盈虧生產責任觀念」,栽種賣得出去的農產品。

生產者必須自負盈虧,種出賣得出去的農產品,想辦法推銷。

直接面對第一線消費者對農民有什麼影響?群馬縣JA甘樂富岡的運作可作為借鏡。JA甘樂富岡於2000年獲頒第30屆日本農業最高榮譽獎「日本農業賞」,為全日本因受WTO嚴重衝擊後,迅速轉型成功的模範JA。

供應JA甘樂富岡農民市場「食彩館」的會員,每天必須於大清早至田間採收,再送到農民市場陳列展售,當天結束營業時,若有賣不完的殘貨,供貨農家必須自行帶回處理,盈虧自負。供貨農家可以從當天銷售狀況了解到消費者的好惡反應,並可立即檢討改善生產、定價技術或栽種產品種類別組合。

JA甘樂富岡的兩個農民市場可說是東京都內百貨公司或量販店的「店內蔬果專櫃」供貨前的職前訓練所,如果在JA農民市場「食彩館」供應的產品能維持一定品質,且能善盡供貨責任者,則容易取得JA之信賴,並將之輔導加入「店內蔬果專櫃」的預約供貨行列。

「店內蔬果專櫃」係JA與量販店契約供貨的行銷方式。在供貨前一週的星期五,由JA甘樂富岡的職員與量販店商定下一週供貨品項、數量與價格,並由量販店以「買斷方式」進行合作,所以並無殘貨問題,但農家必須按自己預先申報的數量與品質確實供貨。

建立生產履歷,減農藥化肥

參與JA農民市場的農家,可以依據自己的條件供貨,例如自己的體力、家庭勞力、時間、生產面積、耕種技術等條件,並對自己承諾供貨的產品,徹底進行生產履歷紀錄及品質管理。

農家必須提供新鮮、安全、安心的農產品,亦即減農藥及化學肥料之環保型、附生產履歷紀錄之農產品(生產履歷紀錄需存放於農民市場3個月備查)。供貨者自行負責食品的安全性,並直接傳送「安全、安心」給消費者。若供貨者之產品於一定期間內被抽檢出藥物或重金屬殘留等違反規定事項,則處以暫停供貨或撤銷供貨資格。

標示農藥、肥料使用狀況讓消費者安心。

產品的生產、供貨、定價為生產者自己的責任,在商品陳列方面,也要製作看得到生產者面貌的廣告與食譜。透過推動「地產地消、與消費者共生」運動,以「低農藥、低化學肥料」方式栽培,落實「生產履歷紀錄」,營造「安全、安心、新鮮、環保、高附加價值」的當地農業。

JA甘樂富岡農家以往溫室栽培的胡瓜及草莓參加共同運銷時,大多重視「外觀」,但供應「店內蔬果專櫃」之後,逐漸轉變為重視「口味」,且由於商品均黏貼生產者相關資料,所以生產者不得不重視合理化施肥方法及減少農藥使用的栽培技術,逐漸改為施用有機肥料及導入生物防治方法等,無形中促使朝向低化肥、低化學農藥使用及循環型農業的方向發展。

商品黏貼生產者姓名等資料係對客人提供產品的最佳保證,如果客人買到一件不好吃的產品,下一次他絕不會再買,就日本的民族性而言,若被顧客批評說產品不好,那將是令人感到極度羞愧與恐怖的事。所以供貨者總會以負責的態度謹慎從事產銷活動,俾與消費者建立互信、互賴的長久合作關係。(本篇為系列之二)

延伸閱讀

胡忠一:因應貿易全球化,日本如何以地產地消作為農業振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