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兒童益智、老人不怕失智的桌遊誕生,元素竟然是「農村」!

文/洪嘉鎂

圖片提供/禾樸文旅

竹筍是什麼季節農產?生產一顆蛋需消耗多少石油?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下稱南投分局)今(107)年5月推出「好食曆」、「低碳里程」兩款食農教育創新桌遊,從24節氣結合彰化、南投、雲林、嘉義等區域在地食材,讓民眾了解如何選擇當令食材,另也從雞蛋生產說明全球化與在地化農業發展差異,透過桌遊希望能強化民眾對食農教育的認識與理解,目前可在上述區域的13個農村食農教育基地體驗桌遊。

從農業文化出發帶回生活飲食,從遊戲中學習食農教育

「食農教育若都透過課程進行比較不有趣,從遊戲中學習是比較好。」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分局長陳榮俊表示,桌遊誕生的切入點其實是「農村」,結合外部資源發想,像是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合樸農學市集等單位,思考如何將食農概念與農村發展結合。

從遊戲可了解食材從產地到餐桌需要消耗多少石油,排放多少溫室氣體,該如何在地消費成為一大課題。

負責製作這兩款桌遊的禾樸文旅執行長劉瑛涓發現,當食農教育議題興起後,很多人會把農村體驗與食農教育畫上等號,從飲食角度來談沒有錯,但是更希望農業文化需要被凸顯,放在農業的關注應該要更多一點,希望從農業文化出發帶回生活飲食。

劉瑛涓指出,好食曆與低碳里程的開發過程並不簡單,一般桌遊大多著重在「競技」,但這兩款桌遊的遊戲機制希望能回到日常生活知識,讓民眾在遊玩的過程能獲取知識,相比坊間桌遊確實比較不有趣,但從教育面、生活觀念來看,這兩款遊戲可是非常好玩。

食當季,5個縣市的24節氣農產都變成桌遊卡牌

像「好食曆」這款桌遊介紹寫到,古代農業種田是靠著節氣運作,但隨著時代演進,24節氣逐漸被遺忘,節氣其實不只用在農業,也與生活息息相關,選擇當季食材不僅能吃得安心也能省荷包。

南投分局將5縣市農產,如茶葉、香菇、鳳梨、蛤蠣…等40多種食材都變成遊戲卡牌,將各種食材與24節氣連結。劉瑛涓表示,將食材選入遊戲卡牌必須考量很多要件,也要有大家共同認知,例如提到清明這個節氣大多人會講到潤餅,剛好潤餅內其中一個節氣食材是豆芽,在春季時豆芽有種大地初始發新芽的概念,因此就將豆芽作為遊戲卡牌。

透過節氣圓環接龍,再輔以節氣食材,更能讓民眾知道如何「食當季」。(攝影/洪嘉鎂)

禾樸文旅在遊戲機制上也是審慎思考,要如何讓民眾容易上手,就從大家最熟悉的撲克牌接龍下手,初階玩法節氣接龍正是透過24節氣與季節食材的串聯,形成圓環接龍,玩家除了要串聯24節氣外,也要在每個節氣下方放上對應食材,這意味著「先有節氣才會有食材」。

等到初階玩法大家都熟悉後,接下來就會進入進階玩法節氣神廚,透過食譜卡引導,玩家需要運用當令食材煮成一道菜,還能搭配節氣卡加分。劉瑛涓指出,有了食材才會進入料理,煮菜可以直接對應節氣食材,有時候透過玩遊戲可以加深菜色與食材的連結性。

一顆蛋旅程,期望推動在地消費

當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越長,就得消耗更多化石燃料來運送,「低碳里程」這款桌遊透過食物里程的概念,想傳達選擇在地食材可以減少運輸里程與碳排放量,最後減緩人類飲食對於環境的傷害。

在低碳里程的推廣過程中,甚至讓玩家從蛋黃形狀、顏色到蛋白的稠度比較新鮮度。

為什麼低碳里程主角是顆雞蛋而不是其他食材呢?劉瑛涓表示,早期農村社會可能家裡都有養雞,能獲得最新鮮的蛋,雞舍周圍大都有菜圃,從雞的生活到菜圃作物種植可以形成作物循環,但是現在消費者不見得知道商品架上所販售雞蛋的生產方式,或運送情形,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的消費方式,透過遊戲思考要大規模生產的雞蛋,或支持友善環境的小農。

遊戲分為內外圈兩種雞蛋生產方式,劉瑛涓進一步說明,內圈工業蛋談全球化在農業下大規模、機械化,以低成本生產的蛋,而外圈則是比較辛苦,玩家需逐步建築雞舍、種植作物、提供飼料、沙浴環境,最後才能吃到一顆新鮮的蛋,這當中有個關鍵意涵是全球石油正在逐漸減少,但農業生產仍須用到石油,如農機具、運輸,所以每個消費都是自己的選擇,消費選擇反映的是支持消耗能源的全球化,或支持地產地消,低碳里程的參與方式。

從10歲到80歲都能一起玩桌遊

「好食曆」與「低碳里程」這兩款桌遊設計長達兩年,並且經過多次測試,劉瑛涓認為,這兩款桌遊比較偏向知識性,10歲以上的小朋友已有基礎知識,再加入節氣、食材更能進入狀況。

桌遊推出後,遊客可在5個縣市的13個農村食農教育基地都能體驗,另外南投分局也與臺灣友善書業合作社一起推廣,陳榮俊表示,希望未來可以讓學校與食農相關團體可以認識這兩款桌遊,進行教育推廣,也期望民眾能玩完桌遊後到產區走走,另外一般遊客也可透過農村食農教育基地體驗桌遊,進一步認識在地農產。

南投縣鹿谷鄉竹豐社區正是這13個農村食農教育基地之一,總幹事劉松杰最近帶著社區平均80歲的長輩一起玩「好食曆」,讓長輩動腦思考,他表示,社區長輩對於在地連結性較高,會希望透過社區合作的模式,讓長輩帶著小朋友玩,甚至與農會合作、或是到國小推廣,也能帶著遊客玩。

社區長輩對在地連結性較高,先讓長輩學習,再讓這群長輩帶著更多人一起遊玩,更能傳達在地特色。(圖片提供/劉松杰)

劉松杰指出,目前初步目標是讓長輩帶長輩玩,不過發現長輩對於卡牌色調辨識有難度,而且長輩不見得有親身經歷過24節氣,像節氣中有大雪、小雪,但不見得看過雪;另外若運用節氣食材卡牌介紹社區特產可能會有難度,因為節氣食材卡的設計概念來自於中臺灣,竹豐社區只有生產其中幾項,但桌遊的確能為社區發展帶來新想法。

陳榮俊指出,農村發展會思考要如何讓青年、旅客進入、如何讓社區產品被帶走,藉由民眾玩桌遊的過程,可以讓民眾了解農村產品珍貴與重要性,達到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