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茶飲增添本土原生植物香氣 茶改場純露薰香技術 薰製成本更低

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成功開發出月桃、野薑花、土肉桂、食茱萸與臺灣香檬等五大風味「臺灣原生植物薰香茶」。(圖片提供/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傳統製作花茶有所謂「窨(讀作:薰)製」技法,透過將花朵與茶葉混合靜置,讓茶葉吸收花香,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開發創新「植物薰香技術」,以植物萃取純露結合特殊吸附載體與溶劑,來窨製茶葉,可降低窨製次數及植物材料,減少薰製成本。成功開發出月桃、野薑花、土肉桂、食茱萸與臺灣香檬等五大風味「臺灣原生植物薰香茶」。

茶改場「植物薰香技術」跳脫傳統窨製技法,是將植物蒸餾萃取的純露,結合特殊吸附載體與溶劑後,讓這個材料特殊、具多孔結構載體與茶葉靜置,穩定釋放香氣,使茶葉均勻吸附植物香韻;並為薰製處理找到最佳環境溫、溼度條件及薰製時間。

「植物薰香技術」成本低且效益高,以水蒸氣蒸餾法萃取,每公斤植物材料約可萃得1至1.5公升純露,1公升純露可薰製4公斤茶乾,相較傳統窨製法每公斤茶乾就需要1.5至2公斤以上花材而言,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茶改場助理研究員張正桓表示,「植物薰香技術」使用植物材料較少,窨製次數可比使用花材少1、2次,降低薰製成本。

張正桓指出,花材有其季節性,花期短且保存困難,純露只要冷凍或冷藏保存,就可全年度穩定生產。茶改場開發月桃、野薑花、土肉桂、食茱萸與臺灣香檬等5種原生植物薰香材料,均已獲衛福部公告為可供食品使用的原料,但若像「樹蘭」等非傳統供食用的食材,以窨製法薰香未篩除乾淨就有誤食的疑慮,茶改場「植物薰香技術」可確保消費者不會直接食用到花材。

傳統窨製花茶經常利用茉莉、梔子花,但有更多原鄉部落原生植物具有迷人香氣,但僅用作香氛、化妝品基材,茶改場因此嘗試與原鄉部落合作,以原生植物作為薰香材料開發創新茶飲,希望協助原住民族群發展特色產業。

至今開發5種產品包括,以新竹尖石鄉那羅部落的月桃薰香包種茶,呈現月桃花香、橘子與水果乾等甜香,滋味甘鮮柔和,展現薑科植物的熱帶果香、薄荷、樟腦、橙花、茉莉等多重香韻;屏東牡丹鄉的野薑花薰香包種茶,融合野薑花香、百香果、鳳梨甜感,風格強烈且平衡豐富,呈現紫羅蘭花香、莓果與草藥辛香料等特色。

臺中東勢大雪山的土肉桂薰香紅茶,呈現甜花、玫瑰花、桂花、木質辛香及濃郁茶香平衡,帶有肉桂、八角、月桂、杏仁等辛香風味,兼具果香與木質層次;臺東泰源的食茱萸薰香包種茶,帶有甜花香、野薑花、柚花香氣,茶湯滋味清爽協調,展現香辛植物清新果香、花香與甘韻;以及屏東、臺東的臺灣香檬薰香茶,其濃郁柑橘果香明顯,茶香與果香平衡,酸甜清爽,獨具熱帶果實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