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坤燦
畢業於松山工農,求學時期一頭栽入植物世界裡,至今近40年。因為愛花成痴,從求學、工作、生活都充滿花草的蹤影,無處不是對於植物的專業與熱情。2013年為完成更大的栽種夢想移居宜蘭,打造650坪的個人植物園。
最近您是否注意到,漫步在街上時,兩旁的服飾店、美容院、診所、餐廳、咖啡店……好像不約而同綠了起來。喝杯咖啡、做個頭髮、買件衣服時,身旁形形色色的植物綠意,無聲無息地沁透到我們的生活環境。從疫情時期掀起萬丈波濤的觀葉植物熱,在退潮回歸平靜之後,正是愛花人欣然入手的時機。
為什麼本來就在花卉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的觀葉植物,突然這麼流行了起來,甚至成為室內設計的重要元素之一?我想應該和前年的觀葉植物全球風靡有關。當時網路上較為珍奇稀罕的觀葉植物,動輒讓人咋舌的高昂標售金額,全世界各大新聞都在報導,獨特的觀葉植物價格高昂,比如拍賣出新臺幣600萬與1,000萬元高價的鹿角蕨,幾乎讓所有人一下子都認識了鹿角蕨這種植物。風氣所及,開店營業,好像不掛個鹿角蕨就落伍了,其他的觀葉植物也順著這個風潮進入各種營業場所、辦公室與我們的家中。
分析觀葉植物爆紅的因素,我歸納出以下5個可能因素。
觀葉綠金炒作,植物也能當投資
荷蘭在1637年發生「鬱金香狂熱」,當時鬱金香花色變異的品種,就如這些具有變異斑紋的觀葉植物般,成為瘋狂追求、商業炒作的目標,人們隨之起舞,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後世人們分析這現象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供需不平衡而變得高價,因為突變的斑葉或是其他型態變化可遇不可求,或是繁殖效率低、擁有者惜售使得物稀為貴。第二階段是投資者開始進入市場,價格高昂的植物成為投資標的。第三階段則是產生邊際效應連帶影響其他觀葉植物價格,名氣在風頭上的各色觀葉植物,上班小資族或是學生狠下心投資一點錢買來養,成為小眾運動。到了第三階段之後開始泡沫化,價格暴跌導致市場上一片混亂。歷史上鬱金香熱1年後便因金融市場紊亂與政府強力干預而結束,觀葉植物熱是否也顯現這樣的趨勢呢?
社群名人效益,帶動觀葉熱潮
社群網路取代個人網頁與部落格,成為個人品牌建立與圈養粉絲的平臺後,經營者無不依附話題來提高曝光率。當稀有美麗的觀葉植物或其他珍奇植物成為藝人網紅拍照的情境或是手捧物品時,成千上萬的點閱按讚的貼文帶來極大的傳播效益。
追求生活品味的文青族群 是觀葉植物展會的目標消費者
文青概念出自「文藝青年」或「文學青年」,不過在現今「文青」的意義漸廣,也逐漸出現了不同的類型,其中菁英型(elite)的文青,好奇心強、對新鮮的事物很能接受、行事風格喜歡和別人不同,連購買種植的植物也要和人不同。這點可以從社群媒體或是植物市集、展售會上觀察得到逛攤位年輕人占比高,而且召集辦理活動的人把場地移到松山菸廠(松山文創園區)、台北酒廠(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辦理,就是對準這樣的群體。
疫情時居家隔離,讓園藝消費增長
因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的影響,許多國家封城居家隔離,公司機關或改為居家上班等遠距工作模式,在無法外出進行休閒娛樂的情形下,在家蒔花種草是個很好的選擇。曾經歷大規模封城的歐美國家如英國、德國、美國,在疫情期間的室內植物購買率皆成長10%至30%不等,「室內植物大爆發(Houseplants boom)」一時成為國外各大媒體討論的現象。在社群媒體推波助瀾下,「Z世代」、「千禧世代」年輕族群更熱衷於為屋內增添綠意,達到心靈療癒的作用。在網購十分便利的時代,這些植物經由拍賣網站或是網購平台,只要按下鍵盤,線上支付費用後,簡易地送到家中。
綠意點綴空間大流行 眾人仿效的空間美學
當新開的店鋪開始在門口掛上鹿角蕨、角落擺幾盆蔓綠絨、山蘇,桌上養幾株葉片非常具有個性的觀音蓮、火鶴等觀葉植物,而不是普通的粗肋草、黛粉葉等觀葉植物時,這意味著店鋪設計師與業主,都有嗅到流行的風潮,也將這些元素用上擺飾。在年輕人活躍的商圈街區,很容易可以看到植物在美容院、服飾店、咖啡廳、餐廳出現。甚至於街上的肉舖、洗衣店、家飾品店等等店鋪,都可以看到時行的觀葉植物身影。臉書社團「觀葉植物迷交流站」成立不到兩年,成員就超過20萬人,就知道這波流行風潮還在進行中。
總結以上5點觀葉植物風潮盛行的原因,對觀葉植物想要有進一步的理解的話,就要從定義觀葉植物開始。植物中以觀賞植物葉片為主的植物即可稱為觀葉植物。觀賞重點在於葉形、葉色、葉序、質感……等,所含括的種類非常多,其中多數是原產全球各溫暖地區森林底層的植物,因此具有喜好溫暖、潮溼及陰蔽的環境,所以非常適合室內栽培應用。
觀葉植物英文稱為Foliage Plants,因為大多可在室內栽培應用,所以是室內植物(Indoor Plants)的主力。適合室內種植的觀葉植物,能確實改善人類室內空間的環境品質,以淨化空氣及紓解工作壓力最為顯著有效。而美化與增進空間氣氛的功能,應該是讓觀葉植物普及的主要原因。形似鹿角也像人手的鹿角蕨、桀驁不馴的虎尾蘭、特異獨行的蓬萊蕉(龜背芋),甚至帶有少見金屬光澤的銅鏡觀音蓮等,各種與印象中植物大相逕庭的葉片,擺在室內即刻變成矚目焦點,讓人不愛也難!
各大花市、花店、園藝店等實體商店,或是網路各社群、網購平台都很容易買到這些植物商品。近年流行的植物市集,在觀葉植物的普及推廣上,有不容小覷的貢獻。臺灣五大植物市集:台灣第一植物界、草植感、水美園、植方市集、雨林蕨響,主辦單位分別租借北中南都會區各大展覽場,匯集近百位專業與業餘生產者和植物玩家,將最新、最奇特的觀葉植物展現在愛好者眼前,親眼所見這些爭奇鬥艷的觀葉植物,很容易就陷入這個讓人沉溺的收集慾望的坑中。
照顧室內觀葉植物 光照宜參考科學數據 給足水份是基本
植物是活的,買回後就會面對種植養護的問題。少數愛好者一窩蜂跟流行,還沒研究清楚這些觀葉植物的栽培方式就先入手,如此難免會繳些學費(將植物種死的成本)。建議可以從適合種植的位置先考慮,以室內來說,每個位置的光線強度不盡相同,可以使用手機的照度計或測光儀等APP,來測量光線強度Lux(1勒克斯=1流明/平方公尺)。以一般辦公室來說,大約有400~800Lux;明亮的商店大約有1,000~3,000Lux;窗邊或戶外沒有陽光直射的明亮處,則有8,000~25,000Lux。
可以參考下表,擺放合適的觀葉植物。如果喜歡的植物卻沒有足夠光線強度,就必須增加燈光照明,以維持觀賞壽命。一般照射時間大約是10~14小時,並觀察個別植物生長的狀況來增減。燈光距離植物以50~100公分為宜。太近,燈光所散發的熱會讓葉片水分蒸散量增加,造成脫水萎軟的現象,嚴重者甚至灼傷葉片;太遠,光線散射衰減,不足以提供植物生長所需。擺放位置如果靠近窗邊的光源,植物生長一段時間後,會產生向光性傾向光源歪斜生長,可以定時轉動盆栽方向以兼顧美觀與生長所需。
室內溫度較戶外環境穩定,能提供絕大多數觀葉植物生長所需。若放置組合盆栽的位置旁邊有飲水機、除溼機、電暖氣等熱源或是西晒窗戶邊,因為溫度高,則容易造成部份植物徒長以及薄葉植物葉片脫水。辦公室或商業空間的室內環境,大多終年使用空調系統,空氣溼度較低,對於葉片薄的觀葉植物,容易有葉片萎軟、乾枯的現象,除了必須隨時注意補充介質水分外,可以隨時在葉片噴水或邊擺放裝水容器以補充溼度。除可促進生長外,還能預防喜好乾燥的紅蜘蛛危害。
澆水是讓植物活下去的基本功,首先注意栽培容器是否有排水孔,如果沒有,澆水便要格外謹慎,以免容器變成水缽,使植物根部浸水腐爛。判斷澆水的時機,可觀察觀葉植物出現葉片略為軟化或失去光澤時,即是澆水的時機。澆水一定要澆透,讓水從盆底排水孔流出,千萬不要過於謹慎只澆少量的水,如此很容易讓植物因為水分不足而生長不良。
肥料對於觀葉植物來說並不是必須品,如果有生長遲緩現象,可以斟酌施用長效性的化學肥料,切勿施用有機肥料,以免醱酵分解過程產生氣味,引來果蠅或蚊蚋等微小的騷擾性害蟲。有莖或叢生的觀葉植物,記得隨時剪除過密的枝葉,或修剪以抑制植株的高度、長度,此舉同時有促進分枝的效果。剪除黃化老葉與焦黃葉尖,更是維護管理的例行性工作。
室內環境容易發生的蟲害以紅蜘蛛與介殼蟲類為主,發生在通風不良的環境,修剪太密的枝葉並且將觀葉植物擺放在空氣流通的位置,經常於葉面與葉背噴水,可以有效預防這兩種害蟲發生。病害則有軟腐病、白絹病、炭疽病、露菌病等都可能發生,可先剪除病葉,觀察病害是否持續發生,萬一病害持續蔓延,建議直接丟棄,以免傳染給其他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