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農業
日本是臺灣農漁產品前三大出口市場之一,也是臺灣第四大農產品進口來源國,臺、日農漁產品貿易活絡,農業部推動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設置農業組,今(28)日駐日代表處農業組正式成立,於東京本部舉行揭牌儀式。農業部次長胡忠一表示,希望農業組未來能在協助臺日農林水產技術交流及臺日農業貿易合作作出貢獻。
立法院近日三讀通過《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衝擊中央政府財政,農業部部長陳駿季今(24)日表示,初估影響農業部門金額約250億元,影響農業施政包括有關農民福利的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農漁民子女就學金、農民喪葬津貼等,以及肥料、農業用電補貼;不僅農水路、治山防洪、冷鏈物流等基礎建設大打折扣,邊境防疫更大受衝擊。
《種土》今(5)日舉辦媒體試片會,但原本都會出席映後分享的顏蘭權卻意外因病缺席,她透過預先錄音及發行公司牽猴子電影創辦人王師代唸文稿,向關心的朋友坦承罹病,顏蘭權說,她只能將《種土》交給每一個喜歡這部影片,關心土壤環境議題的好朋友,期許「只要臺灣土壤能逐日改善,就是你我最棒的健康與最美好的幸福」。
農業部致力2040農業淨零,考量以既有科技還無法實現農業淨零,農業部長陳駿季今(17)日與中央研究院長廖俊智共同簽署淨零減碳科技研究推動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既有合作基礎上,深化農業減碳、剩餘資源循環再利用科技研發,以及建置自然碳匯監測、驗證方法,以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以前只會吃香蕉,不會特別關心香蕉。」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陳荷明副研究員,過去研究主題無關香蕉,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研究香蕉,但有鑑於香蕉黃葉病影響甚鉅,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她帶領團隊運用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找到鑑定台灣抗黃葉病香蕉品種的分子標誌,保障台灣香蕉的品種專利權,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臺灣位處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農田雜草生長快速,多以翻耕、機械割刈或施用除草劑等方式清除雜草,對農友而言,雜草管理是繁重的負擔。菊科植物金腰箭舅具低矮匍匐、生長迅速,且自播性佳、耐蔭等優點,可解決農田雜草問題,且經臺東場長期觀察及試驗發現,其許多特性非常具有發展潛力,可望成為在各式環境上作為搭配應用的眾多地被作物之一。
稻米是人類重點糧食作物。數千年來,人類不斷汰選稻米,挑選顆粒大的、不容易落粒的、稻榖上沒有芒的……一代又一代馴化的故事,深藏在稻米的基因裡。中研院植微所邢禹依特聘研究員,帶領團隊研究山地陸稻的基因,破解了臺灣蓬萊米身世之謎,也找到南島語族遷徙的線索,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區塊鏈技術近年來跨足通訊、監測、醫學及農業領域,臺大生農學院今(16)日舉行「動態智慧化知識生產履歷」成果發表會,產官學共同推動區塊鏈應用在農業創新。壽米屋與臺大農場生產的鹿嗚米,參與這項區塊鏈應用產銷履歷計劃,預計年底臺大實驗林鳳凰有機茶園也加入履歷碳溯源,保障食安,也幫助農民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立法院今(19)日在朝野高度共識下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依法將成立食農教育推動會,整合各部會、學者專家及民間團體等共同推動食農教育,政府、公營事業、行政法人、學校、幼兒園、政府捐助財團法人應優先使用國產食材明文入法,減少食物浪費、增進健康飲食、使國民免於飢餓,均訂定為政府義務。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日本經濟隨之起飛,對於香蕉需求也日益增加。為了應付日本市場的龐大需求,臺灣掀起了一股種蕉熱。受惠於可由基隆港運輸到日本之便,臺北香蕉一時盛產。但是好景不常,1917、1918年發生象鼻蟲災害導致產量銳減,政府為避免蟲害擴大,嚴禁人們繼續種植。不得已,香蕉只好往其他地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