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3月是植樹月,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植樹月贈苗活動「織一片生態綠網」下周3月1日起跑,總計提供93種、10萬餘株臺灣原生樹種苗木,在全全臺各地區分署、航遙測分署、林鐵文資處共154場次推廣發送。各場次贈苗方式不同,部分憑發票兌換,少數參與淨灘、捐血再贈苗,還有採報名預約制、僅開放里民參加等不同活動方式。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苗栗南庄賽夏蓬萊部落及政治大學三方今(6)日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政大將於蓬萊部落建立沒有圍牆的森林教室「PakaSan國際教學基地」,開設田野調查與走讀課程,記錄整理部落歷史與自然資源知識,進而協助部落增加國際交流合作機會。
阿里山林業鐵路最初是日治時期為開採檜木而建,國民政府接收後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前身林務局的嘉義林管處持續經營,伐木結束後轉型為觀光鐵路。15年前,因莫拉克風災嚴重受創、沿線柔腸寸斷的阿里山林鐵,在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及所屬的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多年努力下,終於克服重重挑戰,於日前(7月6日)全線正式通車。
環境部日前行文各縣市行政機關,提供可能增加臭氧(O3)前驅物排放的15種樹種名單作為城市植樹綠化參考,引發爭議,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王升陽就質疑清單的可靠性,他認為,植物釋放的異戊二烯可能遠比人為活動產生的污染物少,與其限制種植某些樹種,不如多關注如何減少氮氧化物(NOX)等人為污染物的排放。
林業保育署副署長廖一光表示,根據近年資料統計,臺灣的森林火災高達97%都是人為因素產生,其中又以燒墾、祭祀的比例較高,因此選擇於清明連假前夕舉辦森林火災防救主題展,讓民眾了解在清明節掃墓時要特別小心用火,「呼籲民眾掃墓時盡量不要焚燒稻草、金紙,最好由民政、環保單位集中焚燒,減少火災發生機率。」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110年起推動森林療癒師認證培訓,迄今共有34名參與者完成課程及實習,林業署今(24)日正式授證給首批森林療癒師,署長林華慶表示,下階段將推動國家認證,預估最快後(114)年即可有國家認證森療師。
林業署2024年新曆以《奇幻之森》為主題,各月份內容包括臺灣最高樹種「撞到月亮的樹」臺灣杉,全球唯一會編織巢窩的臺灣黑熊,以及農曆7至10月陸蟹抱卵入海釋幼等臺灣森林生態的奇幻時刻。月曆採用雙線圈新設計,讓精美圖繪更方便收藏,即日起至20日24時開放線上預購,限時不限量。
雖不是主責機關,林華慶認為政府機構都應盡量扶植文化相關產業,「政府跟民間應該更重視設計產業。」他認為設計、出版都是跟民眾溝通很重要的一個方式,「政府機關的年報什麼時候會有人想買?」設計讓政府單位有了不同臉孔,不應再走回「平庸」、面目模糊的回頭路。
「臺灣下一個40年的保育、尤其棲地保育的主戰場是在國有林區之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主管國有林事業區及區外保安林面積約162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一半,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表示,包括石虎在內6成保育類野生動物,因為與人類活動區域高度重疊,受到棲地喪失、路殺、毒殺及遊蕩犬貓等威脅,保育工作得跨出國有林。
世界文化遺產沖繩「首里城」2019年曾遭祝融之災,幾近完全燒燬,由於首里城木造建築原本即使用臺灣檜木,日本因此向我國洽詢捐贈檜木可行性,經外交部與農業部研商,決議無償贈與5支2020年人工林疏伐紅檜木,協助首里城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