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韓國
更重要的是,成為韓國認可的海外實驗室後,農民或貿易商可在芒果外銷蒸熟前,就先送交藥毒所檢驗,費雯綺說,若檢驗結果合格,業者便可直接蒸熟輸韓;若不符合韓國標準,業者還可將這批芒果外銷到其他國家或是內銷,減少許多損失。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則輔導農民使用生物製劑和生物防治,例如使用枯草桿菌防治帝腐病。研究員李雪如表示,面對嚴格的農藥要求,農民用藥必須有計劃性,從前期就得開始預防病蟲害,降低後期用藥殘留問題,且生物製劑若等到病蟲害密度上升就已來不及,農民對病蟲害要採預防態度。
其實韓國跟臺灣的經濟發展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早期以農業出口為主,國內經濟起飛後,科技業躍升為產業主流與政府扶植的主角。目前,臺灣農村面臨勞動力老化、天災引發農損遽增等挑戰,韓國政府則以IT技術輔導農業升級的長期計畫,或許值得我們參考。
來自韓國第四大城「大邱」(Daegu),由當地獨立咖啡業者組成的地區性協會C.ROAD(Coffee Roasters Association of Daegu)首度組團來臺考察咖啡市場。
政府推廣校園午餐使用「4章1Q」國產食材遇瓶頸,從原先的強制試辦改為獎勵試辦,近來更為了避免標章紛亂,2020年底前還將整合為「有機農產品」和「TGAP臺灣優良農產品」2標章。
韓國發展背景與台灣相似,都曾歷經日本殖民和威權統治;在發展工業拚經濟的過程中,農村人口外移到都市,農村面臨高齡化;爾後自由貿易開放進口農產品,衝擊國內農產品價格,內外壓力使得韓國出現農民、農村與農業「三農崩潰」現象,社會運動也隨之興起。
與臺灣背景相似的韓國,1999年起施行環境友善給付,原先希望引導低農藥耕作的農民往無農藥或有機耕作方式邁進,但2015年底韓國廢止低農藥農產品驗證,加上近年爆發環境友善農產品驗證不實醜聞,部分採低農藥耕作的農民選擇回到慣行農業生產,反而導致環境友善農業面積下降。
長期推動部落與農業發展的部落E購,不但是台灣第一個取得IFOAM(國際有機運動聯盟)認可的PGS(參與式保障系統)單位,在今年度還提供花蓮區的PGS專員林子暉,參加今年度IFOAM Asia的AGOLA課程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