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疫情下加劇勞動力短缺 韓國農村掀起無人機熱潮

自2020年武漢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韓國當地勞動力短缺問題加劇,農民對無人機的興趣和需求也順勢增長,全國各地農協聚集當地社區僱員及年輕人,建立無人機控制小組,積極地在農村地區推廣無人機的使用。全國有82%的農協認為需要引進智能農業技術,其中無人機這項目最受歡迎,其節省人力及時間成本等優點,在農村地區流行起來。

新聞
韓國推動小麥產業發展計畫 預計5年後生產面積達3萬公頃

韓國農業部於2020年11月18日宣布促進小麥產業發展的第一個5年計畫(2021 ∼ 2025年),到2025年小麥自給率將提高到5%,這是在2030年之前實現小麥自給率10%的中程計畫。該項計畫目標希望在5年內小麥種植面積從5,000公頃擴大到30,000公頃,並創建50個小麥專業生產基地

新聞
氣候影響稻米供需!韓國量跌米價創新高、越南豐產外銷有望躍居全球第二

韓國今(2020)年由於前所未有的漫長梅雨季,再加上暴雨和颱風連續發生,導致水稻無法生長,根據韓國國家統計局今年10月8日發布的「2020水稻預估產量調查結果」,今年水稻的預估產量為363.1萬公噸,比去(2019)年的374.3萬公噸,減少3%,這是自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當時由於寒害,產量僅為355萬噸);另水稻種植面積為72.6萬公頃,比去年(72.9萬公頃)減少0.5%。

新聞
全球暖化調適策略 韓國改種亞熱帶水果帶來收益

全球暖化使處於溫帶氣候的韓國在百年間平均氣溫上升1.8℃,為世界平均氣溫0.7℃的2 倍以上。因氣溫不斷地攀升,過去僅能在韓國最南端濟州島栽種的亞熱帶水果,現已擴展到全羅南道及慶尚南道。韓國農民原本主要栽培的水果為溫帶水果,如蘋果、橘子、梨子、葡萄、桃子及柿子等6 種,現因應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亞熱帶水果成為能增加農民收入的新收成作物。

新聞
開拓農機產業提升競爭力 韓國3大困境待突破

近年來因工業化與都市化導致農業勞動力逐年減少及農村人口老化,農業缺工成為全球普遍的問題,導致農業機械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依據韓國農村經濟研究院(KREI)的研究報告指出,2013至2019年全球農業機械產業的年均成長率為6.6%,從2013年的1,500億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1,935億美元,亞太地區占其中42.3%,預估至2024年將增長到2,560億美元。

新聞
泡菜都從中國進口?捍衛正統 韓國多管齊下力推「泡菜產業振興計畫」

近期泡菜消費量因稻米消費量的減少而隨之降低,但原料價格較為低廉的中國泡菜之進口量的提升卻抑制了韓國泡菜在市場上的地位。危機四伏下,MAFRA在2017年11月組建工作小組來推廣「2018~2022年泡菜產業振興綜合計畫」,並同時匯集了相關領域專家以及泡菜產業人士的意見來擬定計畫內容。

新聞
創全球首例!臺灣棗獲准進韓國 10年功換來的

歷經10年的努力,臺灣成為全球第一個可輸出鮮棗到韓國的國家!未來要銷往韓國的鮮棗只要事先向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申請,經12天低溫檢疫殺蟲處理後、再由韓方檢疫人員查證後就能出口。

新聞
力拚提高農產品外銷力道,看韓國6大方針如何佈局「出口支持政策計畫」

從2000年代晚期起,韓國政府不遺餘力地提升農產品的出口量,其中包含許多農產品出口支持政策的訂定。因此,2007年達25.32億美元的農產品出口量,到了2016年即快速成長到64.65億美元(KATI, 2017)。

新聞
「非第三方有機驗證」的有機農業可行嗎?解構韓國Hansalim合作社的成功之道

臺灣除了有第三方有機驗證的有機農產品外,以友善耕作政策推動的友善農產品,或是參與式保障體系(PGS)生產的農產品,在目前國內都不能宣稱是有機,這樣消費者能理解及接受嗎?

新聞
看韓國如何管理雞蛋產銷,兩大安心方針:全面洗選+噴字溯源,打造嚴謹食品安全規範

為提昇臺灣雞蛋生產業者生產技術水準,由「台灣優良蛋品發展協會」率領蛋雞與液蛋相關產銷業者、專家學者、產官學界人士赴韓國考察雞蛋產品與加工蛋品的生產、包裝、品牌行銷及市場情況,並供未來加強CAS蛋品品質衛生安全形象及執行有關CAS蛋品相關制度、技術提升、行銷推廣、廣告宣傳等相關工作改善及提升產業的參考,以利臺灣蛋品產業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