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欣欣市場
鄉間小路
我與欣欣市場相遇時,就是它即將告別之際,那眷村熱情的聲音,只能往記憶深處找尋了。

2019年年中,我在岡山策劃了一場展覽,其中藝術家張允慧趕在欣欣市場拆除搬遷前,來到這個隨國民政府來臺的人與在地居民一起生活的地方,記錄每個攤商的故事。欣欣市場座落在九個村子當中,這九個村子緊緊環繞著據聞明鄭時期來到臺灣開墾的劉厝。

鄉間小路
【高雄果貿市場】買臘肉、吃餡餅,重溫眷村溫暖人情味

同心圓設計的果貿社區,結構像顆洋蔥,公有市場在最外圍,緊鄰車水馬龍的中華一路;各類小攤沿路向內延伸,與眷村改造的圓弧形國宅渾然一體。活力十足的早市,逛起來像在剝洋蔥,第一層,是各家攤鋪帶著鄉音的喊賣聲;第二層,是外省與臺灣味交融的舌尖盛宴;最核心且讓人流連的,是超脫買賣之外,老鄰居、好熟客之間迸出的人情花火。

鄉間小路
無論如何都要逛徹始終的菜市場

作為一個懶惰煮、只逛市場不買菜之人,有的盡是閒情觀望市場中那些似乎不是重點卻又精彩的東西。以下分布於山區、潭邊、市中心的五個菜市場,處處沒逛到重點,卻值得逛徹始終。

封面故事
野火燒過後,期許春風起時,就是小鎮菜市場重生之際。

在我出生長大的靠海小鎮苗栗苑裡,有一座日治時期留下的老市場。小時候拉著媽媽的手東張西望,雖然不過是一座小鎮的市集,雖然兒時的視野僅及大人的腰際,但在往來人群和茄芷袋的縫隙之間,卻彷彿有一整個世界在眼前展開,繽紛的色彩和琳瑯滿目叫不出名字的物產,吸引了我所有的目光與心神。

鄉間小路
市場搬遷期間,我不斷告訴夥伴:這是我們一起永久生存的地方。

我從小在建國市場長大,有四個兄弟姊妹。我的媽媽從麵廠起家,婚後自己出來在臺中老城區的綠川旁經營素食材料行,之後因綠川整治工程,才遷入舊建國市場。剛開始伯公先借我們錢買下攤位的永久使用權以及一間土埆厝,主要賣麵類跟豆類製品,後來品項越來越豐富。直到我接家業,經歷建國市場搬遷,我們一直都在建國市場。

澎湖魚市場
封面故事
【澎湖魚市場】在深夜港邊標一尾最鮮的海味

初冬凌晨4點,澎湖颳起冷冽的東北季風,沿著馬公第三漁港而行,港邊停泊有序的小舟、整理漁具的零星漁人,構成一幅靜寂的夜景。在天色未亮、萬物沉睡之際,內行人早已抵達不遠處燈火通明的澎湖魚市場,在這澎湖最大的魚貨集散地,物色競標最新鮮的海味。

人物
都市酵母×叁捌地方生活:想像市場的未來,打造2.0版本的菜市仔

市場裡可以開電音派對、辦市集,還有上課?臺北的「都市酵母」與高雄的「叁捌地方生活」蹲點舊城,領人翻玩老市場;在連鎖通路、網路購物當道的現在,他們不只舉辦吸睛的活動,更將市場日常的質地,打磨成從小學生到創業青年都親近的生活場域。他們說,市場裡有食物、朋友,還有聽不完的趣事,像這樣能同時滿足身心的地方,哪有不讓它繼續存在的道理?

鄉間小路4601迺菜市寫故事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0年1月號 迺菜市‧寫故事

外觀大同小異的市場,因風土人情呈現多元面貌,正是走訪各地市場的趣味所在──我們可以在小農聚集的宜蘭南北館市場買帶土的新鮮蔬菜、到花蓮吉安黃昏市場認識原住民野菜、感受高雄果貿市場熱情的眷村文化,或是於澎湖魚市場購買最新鮮的海味。還有許多較少聽聞卻極富特色的地方市場,等待你來逛徹始終。

封面故事
臺灣菜市學——這些市場,那些有趣的小事

有人說,要了解一地的文化習俗最快的方式,就是去逛當地的傳統市場。在超市與大賣場出現之前,人們的日常採買幾乎全仰賴菜市場;如今根據經濟部中部辦公室統計,2019年全臺共有834個傳統市場,就算立志一天走一個,也得花上兩年多才能逛完。這一座座保存庶民生活智慧的寶庫裡,藏著什麼有趣的知識?一起來挑戰猜謎,全部答對保證變身市場通!

封面故事
【花蓮吉安黃昏市場】女力充沛的野菜文化

走進花蓮吉安黃昏市場後頭的野菜街,看見剛下班的婆媽們選購了幾樣當季野菜,準備回家料理晚餐;熟門熟路的老顧客向攤家預訂了小量栽植的小米,整串飽滿的小米穗,襯著一籃籃當日採摘的野菜、蝸牛肉,以及架上成瓶成罐的漬螺貝及醃豬肉,勾勒出生猛淋漓的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