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苗場場長張定霖投入種苗領域40年,熟知綠肥作物對農業乃至於生態的重要性
豐年雜誌
客座總編輯|行政院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場長張定霖 綠肥讓土壤變健康,也能減碳增匯助農業淨零

臺灣種植綠肥作物的歷史由來已久,即便在1970年代化學肥料興起時,綠肥一度式微,但主管機關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現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與種苗改良繁殖場(簡稱種苗場)仍持續推廣綠肥,因為綠肥有相當多元的功能,不僅能提升下一個期作作物生產力,也對整體生態有益,更能幫助維持土壤環境平衡,減緩土壤因過量施用化肥持續惡化,是永續農業不可或缺的一環。

吉田田農場裡的一畦羽衣甘藍菜正在施肥。
新聞
【陽光物產03】以天敵防治病蟲害的吉田田有機農場

吉田田有機農場主人周俊吉是中興大學植病學博士,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做博士後研究,並為有機耕作的農人。在他的農場裡看似雜草叢生、混合多樣性的植栽,昆蟲到處飛來飛去,實為生態栽培工法,呈現自然生態的樣貌,打造出可周年生產之農場。

新聞
推動樸門扎根民間社群 美籍唐敏:臺灣是我家

全球陸地約有3分之1用於農業,以符合生態運作原則操作的生態農業(agroecology),是維護環境永續、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在臺定居35年,樸門永續設計認證教師唐敏(Tammy Turner),在臺開設樸門永續設計認證(PDC)課程,還帶領數十個以社區為主的樸門計劃,以最草根的方式推動樸門的生態農法。她讓樸門的生態農業在臺生根,幫助臺灣農業更具永續經營的「韌性」。

新聞
陳志峰:走向友善、吃進在地,臺灣需要什麼樣的畜牧政策?

位在太平洋邊上的寶島臺灣,土地多山,人口密集。在有限的耕地與居住空間之下,可以看到從過去四、五十年前的後院養豬養雞,發展到現在把動物集中在負壓廠房內飼養,畜牧場與居民比鄰而居,造成許多衝突。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優秀農業人員】范美玲:與農友搏感情,力推花蓮生態農業

今年 7月,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首開公門之先, 成為臺灣第一個加入「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IPSI)」的政府部門會員, 而其提報的案例「水田多樣性新指標」,因其論述清晰、研究創新,更在十月獲得IPSI 秘書處肯定,指定為參考成範本供他國參考,為臺灣掙足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