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樸門扎根民間社群 美籍唐敏:臺灣是我家

唐敏在住家用盆栽做簡單栽培,生活中力行實踐樸門永續設計。(攝影/王志元)

全球陸地約有3分之1用於農業,以符合生態運作原則操作的生態農業(Agroecology),是維護環境永續、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在臺定居35年,樸門永續設計認證教師唐敏(Tammy Turner),在臺開設樸門永續設計認證(PDC)課程,還帶領數十個以社區為主的樸門計劃,以最草根的方式推動樸門的生態農法。她讓樸門的生態農業在臺生根,幫助臺灣農業更具永續經營的「韌性」。

地狹人稠的新北市永和區得和里,巷弄公寓間一塊空地,4年前在公家機關宿舍拆掉後雜草叢生,在地居民透過爭取市政府參與式預算,自行整頓種植「可食地景」的香草園。66坪大小「得和香草園」,面積不大,卻有迷迭香、香茅、咖哩葉、馬蜂橙、紫錐花等多達60幾種香藥草,加上芭蕉、枇杷等果樹及綠籬等,植物高達上百種。

「得和香草園」是地狹人稠的新北市永和區巷弄建築間難得的綠地。(圖片提供/得和香草園)

園圃中低矮的植物有魚腥草、九層塔,中等高度的有香茅、香蘭,更高的則有樹豆、桑葚、木瓜樹等,參差有致。這種多層次、讓不同植物混種(polyculture)共生的栽培模式,來自樸門(Permaculture)「食物森林」概念(Food Forests)的做法;食物森林收集雨水作為植株澆灌水源,並運用廚餘葉菜、修剪下的綠色植株,搭配乾燥落葉做堆肥,增加土壤肥力的作法,也都應用在得和香草園中。

「得和香草園」栽培植物分高層的木瓜樹、樹豆,中層的香茅、香蘭,以及低層的魚腥草、九層塔,此多層次種植方式來自樸門「食物森林」的概念。(攝影/王志元)

樸門起源澳洲,學習自然生態永續,結合生態學、人類學、農學知識而成的整合性設計系統;在臺灣,遵循樸門原則的農耕也被認可為一種友善耕作方式。指導得和香草園規劃及栽培技巧,讓老舊公家機關宿舍搖身成為香草園食物森林的綠手指,就是來自美國拉斯維加斯的講師唐敏(Tammy Turner)。

得和里居民共同維護「得和香草園」,也因此連繫起彼此的情感。(攝影/王志元)

對土地有熱情 美籍講師深耕臺灣永續農業

現年57歲的唐敏,給社區學員的第一印象是「中文怎麼講得那麼好」,但其實她1986年來臺定居,迄今35年,已超過大半人生,堪稱半個臺灣人。她與先生Philip Diller在臺創辦多國語言翻譯通訊機構精粹公司,提供政府部門、跨國企業及學術單位翻譯及資訊服務;在農業界,她還是澳洲Perma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的樸門永續設計專業認證教師、樸門地景設計師。

唐敏住家旁閒置山坡地有咖啡樹,唐敏也連帶照顧,營造適合它們生長的環境,在咖啡樹下培育咖啡樹苗。(攝影/王志元)

樸門的食物森林是一種多層次、混合栽培的系統,藉由在同一塊土地栽培各種不同作物,來模擬多樣化的自然環境,讓喬木、灌木、草本植物互相交織,發揮彼此支援共生的效果;這種方式,其實也是遠古時代即可見到的農業栽培法,許多原住民文化中均有這種耕作的智慧。

近年林務局開始推動林下經濟之前,林業試驗所曾在花蓮壽豐鄉的台糖造林地,嘗試應用樸門農法種植林下作物,讓當地居民或林農可以利用森林有其他收入,還可以幫助提升臺灣糧食自給率。唐敏便是林試所試驗的重要師資之一,是將樸門農林間作(agroforestry)的知識體系帶進公部門的先行人物。

唐敏在臺灣除了開設樸門永續設計認證課程(PDC),也為臺北市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永和、南港社區大學,臺中市食農教育發展協會,以及藝文團體優人神鼓等,帶領樸門永續設計教學。唐敏授課不只講理論,更擅長動手實作。她可以一屁股坐到地上,不怕土髒,甚至鼓勵學員脫掉手套,用手去感受土壤的觸感、溼度,都讓學員感受到她對土地的熱情。

使用香草園中植株素材製作的堆肥,自然有蚯蚓協助製肥。(攝影/王志元)

好奇臺灣民主轉變 廢棄物汙染觸發環保意識

唐敏來自美國傳統藍領階級家庭,家風自由而務實,從小就善於自力更生,16歲便取得駕照,有車、有工作,離家獨立生活;大學就讀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生物系,但因對人文的興趣遠大於科學,實際選修則有超過一半是人文學分。

1980年代的臺灣正處於政治氣氛漸趨鬆釋,多元的社會力量正要迸發,當時唐敏因為認識曾在臺灣生活、熟悉臺灣社會政治情況的朋友,對臺灣產生好奇,因此1986年臺灣解嚴前夕,毅然決定跟著友人來臺,想看看民主政治轉變中的臺灣社會。在臺灣認識現在的先生,有了工作,也就在此定居了下來。

「得和香草園」承接鄰邊屋舍屋頂雨水,用水塔儲水,做為香草園澆灌使用的水資源。(攝影/王志元)

年輕時期的唐敏,還沒有環保意識,她說,是因為在臺灣生活,目睹民眾任意焚燒、傾倒廢棄物等嚴重的汙染問題,加上早期的翻譯工作,接觸環保署有關地下水、土壤等管理法規的訂定,才逐漸關注到環保議題。

2000年時,基於個人追求靈性成長的興趣,唐敏曾返美參加在加州舉行的「全息療法」(Holographic Repatterning)全球大會,會議場所是運用樸門設計的生態村,整個環境營造出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氛圍,引發她好奇如何創造出這樣的環境,並啟發她想成為「對環境更友善的人」,因此才開始接觸樸門。

「得和香草園」善用廚餘葉菜、修剪下的綠色植株,搭配乾燥落葉,製作香草園種植所需堆肥。(攝影/王志元)

營造生態永續環境 「懶人」務農 農業更有韌性

唐敏位於新北市花園新城社區的住處,陽臺上利用盆栽種植許多香草類植物,還有土人蔘、赤道櫻草等野菜及地瓜葉、莧菜等常見葉菜。屋子旁閒置山坡地,還有白柚、香椿及咖啡樹等作物,唐敏愛屋及烏,也會依據日光照射情況及房屋需求濕度,每年定期進入修剪兩次,營造植株適合生長環境,「鼓勵」作物生長。

陽臺走廊上堆放兩大袋宛如乾燥落葉碎屑,打開聞起來有玄米、麥茶般的香氣,唐敏說,這是她向咖啡豆烘焙商索取要被丟棄的咖啡豆銀皮,咖啡豆銀皮有碳水化合物及氮素成分,是絕佳的堆肥材料。唐敏會善用植物修剪落葉、生廚餘做堆肥,栽培植物;房子更設計承接雨水裝置,收集水資源供澆灌、清潔使用,生活中力行實踐樸門永續設計。

唐敏運用自己栽培的植物,供應自己飲食及日常所需。(攝影/王志元)

樸門農法不用農藥、不翻耕、也不額外施肥,僅仿效自然生態系統,用落葉堆肥改善土壤,營造適合作物生長的環境,設計得當,甚至可降低作物病蟲害發生率。其精神在於適地適種,依據不同環境,以符合生態永續的方式進行農作,低度管理即可達到農業生產目的,又有「懶人農法」之稱。

除了在住家做簡單的盆栽種植,唐敏還在附近的廣興里承租農地,運用樸門設計耕作種菜。運用樸門農法栽培,只要每隔2、3天前往農園稍事整理及採收,就可讓吃素的她靠菜園多樣性的作物自給自足,無須上菜市場,多餘的還得送人。唐敏不時會在臉書分享農園收穫,以及運用這些收穫做成料理的照片,讓人訝異,自然農法的蔬果也能長得如此漂亮。

唐敏住家也設計盛接屋頂雨水裝置,儲存水資源,供植栽澆灌及清潔使用。(攝影/王志元)

我是地球人 臺灣是我的家

臺灣慣行農業追求產量,土地多種植單一作物,以高度的「人為」管理、重肥、重藥,確保收成。這種栽培模式卻反而使土地肥力愈來愈貧瘠,土壤微生物及涵水能力也愈來愈衰退。唐敏認為,在此消耗性的耕作模式下,最終就是導致土地沙漠化,農家也容易受到極端氣候挑戰產生損失,但永續性的農業方法可以幫助農業更有「韌性」;利用樸門原則,提高生產多樣性,當部分作物受到衝擊,還有別的作物可收成,生產才有保障。

唐敏關注生態環境議題,並以身作則保護自己生活的環境。她在新城住處附近有一條蘭溪,曾有影視工作者前來取景拍片,使用銀粉道具製造視覺效果,卻任銀粉直接掉落汙染溪流,而不加以清潔善後,她發現後,立即出面要求始作俑者負起責任,恢復溪流原貌。

唐敏花園新城住處附近的蘭溪,自然宜人、適合夏天親子戲水,但卻曾被影視工作者拍片弄髒,惹得唐敏出面要他們恢復原貌。(圖片來源/讀者提供)

面對環境議題,唐敏不輕易妥協,但她私底下個性隨和,有時也會得意地自認是「對社區有影響力的人」。她愛笑,感到不好意思的時候會笑,講到得意的事情會笑,別人沒聽懂她話中的意思,也會引得她像小女孩般促狹的咯咯笑;與她相處過的朋友,都能感受到她對人的關心,以及樂於分享、不藏私。

唐敏個性隨和,與她接觸過的朋友,咸認她樂於分享、不藏私。(攝影/王志元)

唐敏身體力行樸門的生態倫理:照顧地球、照顧人、分享多餘。因為感覺到自己的能力、專業有用,可以幫助這裡的人,唐敏在臺灣一待就是35年。認識唐敏的臺灣人應該都不反對,臺灣因為有她更美好;但她只會跟別人說,「我是地球人,臺灣是我的家」,彷彿為這塊土地付出理所當然。她說,或許再過一段時間,有天她也會返美照顧年邁的母親,但很感激的是,臺灣是讓她感覺最像家的所在。

唐敏來自美國拉斯維加斯,已在臺灣定居35年之久。(攝影/王志元)

【人物小檔案──唐敏】
唐敏(Tammy Turner),美國拉斯維加斯人,1963年出生,1986年來臺定居,是精粹(Pristine)有限公司創辦人之一。2012年赴澳洲取得Perma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的樸門永續設計專業教師及樸門地景環境設計(pamaculture landscape design)認證;曾擔任臺北市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永和社區大學、臺中市食農教育發展協會等單位樸門課程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