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電商
傳統農業與數位科技的碰撞,會產生什麼結果?數位科技早已融入日常生活,智慧型手機就是代表之一。產銷履歷等資料到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的營運少不了數位技術,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等智慧農業也可透過網路銜接到手機介面,農民還能拿手機拍照片、影片,透過社群媒體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生活數位化讓農產銷售管道更多元,改變了行銷方式,流量的確可能化為銷量!
相對於大型電商平臺,由社團法人中華無抗養殖聯盟協會成員成立的「農匠市集」,由生產者角度出發,強調產品的品質差異,先藉由實體門市與消費者接觸、建立口碑,同時與生產者溝通、建立自己的物流體系,呈現截然不同的經營策略。
生鮮電商因COVID-19疫情爆發性成長,農糧署「臺灣農產嘉年華」活動網站串連民營電商促銷農漁產品,其中包括國內最大生鮮電商平臺「愛上新鮮」。愛上新鮮年營業額可達10億元以上,《豐年》採訪愛上新鮮創辦人張佑承,解說電商營運法門,又如何在規模經濟營運下和國內農漁產品合作。
近年電商平臺成為農產品消費重要管道,促使農業部(前農業委員會)轄下漁業署及農糧署,相繼委託農業科技研究院成立電商平臺。漁業署2020年成立「鱻魚購」平臺輔導養殖漁業青年行銷水產品,2021年隨COVID-19疫情三級警戒發布,再成立「買魚去」協助漁會、協會、產銷班等漁民團體上架銷售。
近年受到疫情影響,部分消費者增加網路購物機會,可能透過網購自境外輸入動物藥品或農藥,農委會防檢局日昨邀集12家電商業者研議網路禁售藥劑管理措施,業者允諾配合進行上架審核、警語設置、境外商品標示及關鍵字搜尋下架等管控機制,甚至願意提供個人賣家教育課程,強化法治觀念。
雙十一好物,宜花東有機農產品同時線上開賣啦!農糧署東區分署持續推動宜花東有機農業行銷推廣,攜手誠品線上、GOMAJI、台灣好農等三大電商,助攻後山小農有機農產品,開拓線上商機,消費者不用舟車勞頓出門,也能輕鬆一鍵完購,享受臺灣宜花東好山好水養出的自然健康有機農特良品。
為協助農民拓展多元銷售管道,農委會自106年起推動「電農培訓及輔導專案計畫」,協助農民與電商平臺合作銷售農產品,迄今已有近700位農民朋友參與培訓及輔導計畫,成功縮短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也協助農民拓展行銷通路,增加收益。
中國宣布自3月1日起暫停臺灣鳳梨輸入消息一出,引起國人高度關切,農委會接獲許多企業、電商平臺與消費者洽詢,希望能以實際行動支持國產鳳梨與農民,農委會對此特別表示感謝。
COVID-19疫情衝擊全臺石斑魚外銷產業,高雄市長陳其邁主動出擊,一手促成摩斯漢堡與高雄永安區漁會合作研發,推出以龍虎石斑原塊切片的「龍虎石斑珍珠堡」,結果大受好評,不僅成功打響高雄龍虎石斑名號,也為石斑魚銷售創造更多新的可能。
臺南市政府去年串連7大網路購物平台,同步上架精選30項臺南農產品,並設立臺南農產專區,45天便創下450萬元銷售佳績;今年和農糧署、新市農會攜手,再結合蝦皮、MOMO等8家電商再開臺南專區,自12月10日起為期半年,其中2家先行上架供預購,5000千紅肉哈密瓜不到一週全部賣光,除了宅配到府,超商也能取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