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玠廷
人與土地的連結從哪裡開始?當一條溪流引入圳道盈滿稻田,農民將秧苗穩穩插入田土;當海女閉氣潛入10公尺深的海水中,只為找尋足以支持生活所需的海產;當人們特地前往農村,就為看看團購多回的農特產生長在什麼樣的環境。連結其實一直都在,只是生活形態變了,變得不再容易看見需求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發揚土地價值的農漁村和第一線生產者,是時候拉回眾人的目光了!一起讓故事重新流進每個人心中;檢視地方的特色與缺口,找出凸顯自我價值和經濟發展的方式。
時值臺灣地方創生元年,面對兩國相近的發展困境,金枓哲教授的提問對於臺灣地方創生的推動也同樣具有震聾發聵的正面意義。因此,本文乃針對地方創生的問題與因應模式,討論相對應的社會條件與支持體系。
為什麼會提日本的「東京一極集中」呢?因為近日來國內對高鐵延伸的討論,支持者多以促進區域間平衡發展為核心論述,一方面能夠便捷都市對外交通,另一方面希望促進地方產業發展,帶來觀光人潮。
在消費市場上,由於「價格」與「價值」持續引發討論,讓有機農產品「真」與「偽」一直是媒體報導或學術研究的熱門議題。對晚近食農社會學的討論來說,有機農業雖被賦予反思主流農糧體制發展下的另類出路,卻也隨著日益「慣行化」現象的出現,引發真與偽爭論。
進一步,我想從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的觀點出發,討論如何擴增有機產業。然而,是解決什麼樣的問題、解決誰的問題呢?首先,從議題的討論來說,當前臺灣社會關於有機農業的討論,普遍存在著「對立」的氣氛,這對於向來訴求各種關係和諧(harmony)的有機農業而言,無疑是相當諷刺的。
若就市場產值來說,該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有機產值達到897億美元,將近是2000年179億美元產值的五倍。在臺灣,有機農業歷經三十餘年的發展,2017年底驗證面積達7,569公頃的歷史高點。
這套系統是否能夠達致臺灣社會有機/友善農業的推展?是一個大哉問。本文擬就「信任關係」、「第三方驗證/另類驗證」等概念的比較,並以PGS同儕審查的機制為例,嘗試拋磚引玉提供討論、對話的切入點。
農委會主委曹啟鴻甫上任宣示,希望一年內有機與友善耕作面積能從目前約6500公頃達到10000公頃。然而,現行有機農產品驗證制度與標章取得門檻高,且只會讓消費者連結農產品有無農藥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