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值臺灣借鏡】看美洲獅獵捕原駝,紀錄片拍出智利高原生物多樣性

長長的尾巴是貓科動物維持平衡的重要器官,一隻失去尾巴的美洲獅,平衡感受創,將如何在野外生活、狩獵?動物星球外景主持人René、Wayne等人為了尋找一隻麒麟尾的美洲獅,踏上智利的巴塔哥尼亞高原,循著大自然間的食物鏈關係搜索,竟意外與不少稀有生物相遇,將過程拍成《Wild Expectations(中譯野地大搜奇)》紀錄片,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10日在「2019年生物多樣性主題影展」中播映此片。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野望沙龍】視野的邊界《地球微光》The light on earth

「前所未見」never seen before是生態紀錄片宣傳上常使用的語詞,有時是拍攝到以前從沒見過的生物及行為,或者在人跡未至的地點取景。尤其近年有一點點的突破都是難上加難,也就值得大書特書,尤其是大製作的系列影片最常「前所未見」。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野望沙龍】天使的回音:愛塞克斯的野地 THE Wild Place of Essex

1936年,英國科學家勞勃·華生-瓦特(Robert Watson-Watt)受命建立名為Chain Home的長程短波雷達系統,以倫敦為中心向各方發射雷達訊號,以期提早偵察到敵機來襲的方向,派遣戰鬥機升空攔截,或者及早疏散避難。1940年7月到10月底的不列顛戰役(Battle of Britain)中,英國皇家空軍成功地抵禦了納粹德國空軍(Luftwaffe),阻擋了希特勒登陸英國本土的作戰計畫,也在日後成為盟軍反攻歐洲的基地。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野望沙龍】就在你身邊:花豹之眼Eyes of Leopard

這句名言同樣也適用於生態攝影,從技術層面上,雖然使用長鏡頭可以在距離之外即可拍攝,但是必須透過層層的空氣,影像的品質自然受到影響。最好是能夠以最近的距離拍攝,則能獲致最佳的影像品質也最自然的動物行為,這一點在遙控及偽裝或是擬真的技術提高之後,已經不算是難事了。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野望沙龍】虛構非虛構:隱藏國度天空下Hidden Kingdoms: Under Open Skies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Sallie Gardner at a Gallop〉,是1878年以賽馬的奔跑為主題。當初拍攝目的只是為了證實,牠奔跑時會不會四蹄離地?結果意外地成為第一部利用視覺暫留原理而製作出來的動畫(motion picture),也同時成為第一部與生物相關的紀錄片。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野望沙龍】披沙始見金:砂之戰Sand War

所有人類的衝突都源自於資源的爭奪,土地、糧食、石油還有水,都是引發的原因。尤其在氣候變遷及人口壓力交相煎熬的狀態下,許多戰爭甚至於恐怖活動,都因為糧食缺乏而引起,流經多國的河流也成為水資源爭奪的主戰場。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野望沙龍】就在你身邊:間諜海豚

我個人認為生態紀錄片應該具備有三個基本的元素:學術、技術及藝術,學術可以確保內容精彩而且正確無誤,技術則能展現拍攝及製作的影音品質,至於藝術性則如同電影或其他影音作品一樣能夠感動觀眾。這三種元素持續地日新月異,足以讓我們看到更多、更新的生態紀錄片,在迄今六屆的野望影展中,可以明確地看出來,其中進步速度最快的就是技術了。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野望沙龍】第一次飛行,蜂鳥媽媽的故事

提名2010 Wildscreen影展兒童評審獎的《第一次飛行:蜂鳥媽媽的故事First Flight: A Mother Hummingbird’s Story》,就是描述了蜂鳥與人之間的邂逅。導演、編劇、攝影、剪輯是一對退休的夫妻,連帶有日本口音的旁白配音也是太太親自上陣。片長46分鐘,有一半是幕後花絮,講的是他們從紐約搬來拉斯維加斯到影片拍攝完成的所有趣事,非常推薦給親子檔一同觀賞。但是這部影片卻可以讓我們思考:野生動物與人類之間應該保持多少距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