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觀賞魚
藍帶荷包魚是高價的海水觀賞魚,來源為野地採捕,臺灣的主要產地在澎湖海域,但因棲地破壞及過度採捕,天然資源量已大幅減少,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6年前開始進行野生藍帶荷包魚種魚養殖試驗,今年以餌料序列及管理技術,將育苗成功率穩定維持2%至5%,已達建立商業量產模式目標,下一步技轉給廠商,以人工繁殖藍帶荷包魚供應觀賞魚市場需求,避免人為捕撈。
農委會投入智慧農業邁入第3年,水產試驗所與工業技術研究院組成的智慧化養殖技術研發團隊又有新成果,水中養殖魚體的量測系統從2D的辨識能力提升至3D,克服不同水深可能量出不同體長的問題,並且將體長預測誤差壓縮至正負3厘米間,已在數個養殖池中試驗,有意技轉的廠商可向水試所洽詢。
2000多年來,金魚成為最受歡迎的觀賞魚之一,除了有著各式各樣光鮮亮麗外表外,更在中國文學、藝術中留下足跡,但鮮少有人知道,金魚是從日常食用的鯽魚突變而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正在展出「金玉滿堂迎春金魚特展」,要帶著民眾從科學、文化,甚至是日常生活,重新認識曾作為朝貢品,還傳播至日本、葡萄牙、英國、美國……等國的傳奇生物─金魚。
「2017臺灣觀賞魚博覽會」睽違2年後,將再度於今年9月22日至9月25日在臺北南港展覽館隆重登場,本屆活動主軸為「漫遊魚博,水族樂活」,期望藉由欣賞水中生態之美,悠遊於悠閒的情境氛圍中,達到紓壓療癒效果。
水產試驗所(以下簡稱水試所)歷經3年的研究,成功建立紅斑活額蝦(Rhynchocinetes uritai)的種苗量產技術,為我國海水觀賞蝦市場再添生力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觀賞水族產值高達150~200億美元,具有十分龐大的商機。臺灣的觀賞魚蝦繁養殖技術向來獨步全球,而其中小巧精緻的觀賞蝦,每年創造的產值超過新臺幣2億元以上,堪稱小蝦米立大功,實力不容小覷。
南臺灣正豔陽高照,位在屏東長治鄉的農業生物科技園區觀賞水族動物展示廳,卻宛如置身水中世界,傳來陣陣涼意。在這裡,可以和上百種珍稀魚蝦近距離接觸,看色彩繽紛的魚蝦悠游、各式珊瑚搖曳生姿,是種別具療癒與舒壓的體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再創海水觀賞魚人工繁殖研發佳績,建立高價的斐濟藍魔鬼雀鯛 (Fiji Blue Devil Damselfish; Chrysiptera taupou)完全養殖技術,未來可生產種苗供應市場需求,以減緩商業捕撈行為對海洋資源之影響,進而確保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