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 一窺金魚前世今生及文化美學

文/洪嘉鎂 攝影/洪嘉鎂

2000多年來,金魚成為最受歡迎的觀賞魚之一,除了有著各式各樣光鮮亮麗外表外,更在中國文學、藝術中留下足跡,但鮮少有人知道,金魚是從日常食用的鯽魚突變而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正在展出「金玉滿堂迎春金魚特展」,要帶著民眾從科學、文化,甚至是日常生活,重新認識曾作為朝貢品,還傳播至日本、葡萄牙、英國、美國……等國的傳奇生物─金魚。

蘭壽金魚是由中國蛋種金魚傳入日本後,歷經200多年改良培育,這次特別將大小不同蘭壽金魚一同展出,讓民眾仔細觀察。

千年來最受到民眾歡迎的觀賞魚

走進「金玉滿堂迎春金魚特展」展區,目光立刻被入口優游的金魚吸引目光,轉入展區內,迎面而來的是一尾尾銀灰色鯽魚、金色鯽魚及各種型態的金魚,一旁文字說明著金魚是如何由野生鯽魚突變成如今樣貌。

早期國內金魚養殖產業相當興盛,除了繁殖與養成外,金魚也是出口物種之一,但後來受到國外金魚售價低、種魚問題……等多重原因,讓金魚產業開始走下坡。

即便如此,金魚在一般家庭、校園、夜市、公司行號仍是最容易被飼養的水族生物,除了容易上手、觀察外,緩慢游動及大口進食的樣子深受民眾喜愛,也被作為國小自然科學觀察物種,更是改善風水、聚財的熱門魚種之一。

展區內有許多民眾用相機記錄展出的金魚。

從《山海經》游入皇宮與庶民生活

2000多年前,古書《山海經》中,曾紀錄這段文字:「睢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魚。」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助理研究員張睿昇表示,這段文字描述睢水從山上發源後,向東南流入江水,水裡面有很多紅色的石頭,水裡生長著有顏色的魚,這是因為同種的魚受到環境、溫度等影響,型態會有差異,就像鯽魚發展出保護色,成為金色的鯽魚。

金魚開始大規模被人為培育,可追溯到宋朝,當時民眾嘗試將金魚選育、交配,甚至將外型特殊、稀有的金魚作為朝貢品,送進皇宮,而市井小民則是飼養外觀普通的金魚。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與國立故宮博物院聯手合作此次的金魚特展,展出數件文物、影像,像北宋蘇漢臣的長春百子圖紀錄下市民生活的賞魚活動,而清朝丁觀鵬的太平春市圖更是描繪出攤商銷售金魚的場景,足以說明金魚與庶民生活相當密切。

張睿昇指出,從很多文物中可以發現,過去中國欣賞金魚是放在陶缸內,觀察背部及尾鰭伸展情況作為金魚優劣的判斷方式,與現在飼養在玻璃缸內欣賞大不相同。

過去中國欣賞金魚是放在陶缸內,觀察背部及尾鰭伸展情況作為金魚優劣的判斷方式。

張睿昇補充,金魚在1502年傳到日本發展,至今仍保有使用陶缸欣賞金魚的文化,金魚也在1611年傳到歐美國家,有別於亞洲地區欣賞金魚,歐美國家多將金魚作為家中寵物。

16200種以上的型態差異

金魚除了有文化可討論外,從外觀差異也是一門學問。張睿昇解釋,金魚很早就被人為馴養,長期生存在人工飼養環境中,沒有天敵威脅,因此從原本鯽魚的外觀,逐漸在體型、體色、鱗片、頭型、眼型、鼻膜、尾鰭等部位出現明顯差異。

「金魚有47對染色體,可以有16200種以上型態差異」,但張睿昇表示,不見得1萬多種都能受到民眾喜愛,目前在市面上流傳的金魚大約只有200多種,多是草種、文種、龍種、蛋種等四種型態的延伸。

他舉例,過去鯽魚生長在河川環境,需要魚鰭抵抗水流衝擊,但人為飼養之後,許多部位會逐漸產生變化,像是蛋種金魚特徵就是體型短、圓,就像一顆蛋,最大特徵就是沒有「背鰭」。

蛋種金魚的最大特色就是沒有背鰭。

除了體型差異外,展區中也有介紹金魚每個部位的變異原因,張睿昇指出,由於金魚人為飼養時間太長久,已經無法在天然環境下生存,例如過去鯽魚有光華、尖形的頭部,但是金魚不需在人為飼養環境下面對強勁水流,逐漸頭部形成頭瘤組織,再加上人為刻意選育,各品系金魚頭型都大不相同。

除了看活體展覽,也要將知識帶走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組主任陳麗淑表示,日本東京從12年前開始年年舉辦《Art Aquarium金魚展》,每年吸引6、70萬國內外遊客造訪,周邊商家搭著金魚展熱潮自成金魚街,臺灣也有許多遊客慕名前往,後來與國內業者提到想舉辦金魚展時,水族業者都有信心國內金魚品質相當優異,能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陳麗淑指出,策畫金魚特展時,一直思考有什麼東西可以談,包含從鯽魚開始變化,眼睛出現龍睛、水泡眼,魚鰭也有單尾、雙尾等差異,應該要向參觀者交代金魚的演進、變異,甚至傳統文化。

有別於日本的金魚展,這場金魚特展更具有知識性,讓民眾認識金魚的一切,展出金魚數量高達60種,陳麗淑表示,這次金魚特展焦點物種分別是大型的獅頭、蘭壽、琉金,這是目前觀賞魚市場蠻受歡迎的三大類金魚,另外展區內每種金魚旁都有說明,民眾可以細細觀察箇中差異。

金魚鼻膜變異,就像兩顆絨球掛在眼睛前面,有些玩家會特別修剪鼻膜,讓金魚外表更為突出。

相關資訊
「金玉滿堂迎春金魚特展」展覽資訊
時間:即日起至4月7日(日)
地點: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館一樓特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