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香味,酸菜更是一種風味。
鄉間小路
【菜市人生場】市場像酸菜一樣──嘉義溪口鄉露天市場

要找臺灣各地菜市場挺簡單,在Google地圖搜尋「鄉鎮名+市場」便是。然而嘉義縣溪口鄉卻是個例外,打上關鍵字,卻不見菜市場——幸好,要在臺灣找地方市場,還有個法子,直接殺到當地老街區,問人。

溪口鄉的中正路是條蜿蜒的小街,街口鐵皮屋下,有家半露天的「永和豆漿」。

神邏輯與冷笑話賣魚夫妻檔。
鄉間小路
【菜市人生場】我等著你,歸來──屏東歸來社區市集

綠底白字的箭頭型路標,立在小巷口,上頭寫著「歸來」。看著看著,就有種魂要被招過去的感覺。

歸來是位在屏東市東南隅的一個社區,從大馬路上轉進箭頭指著的小巷子,沿途會經過賣肉圓的老店。肉圓在屏東極為常見,然而這店內賣的是「牛蒡肉圓」,日治時期,歸來一帶的土質就被發現特別適合牛蒡生長,因此被選為牛蒡種植地。

一樓與地下室之間的半樓,一樣盡是小販。
鄉間小路
【菜市人生場】冬日青菜使我自打嘴巴──臺北松江市場

這日與朋友相約逛松江市場,素來不買菜的我,照例只帶上相機,見友人備了大小購物袋,頗不以為然:「這趟是要來蒐集照片素材,不會停下來買菜啦。」

下一秒,我轉向她露出懇求的眼神:「妳還有多的袋子嗎?」——我看見擁有完美白黃綠漸層色階的剖半大白菜,只要六十五元。

自二樓飲食區俯瞰,口福眼福都大飽。
鄉間小路
【菜市人生場】要西市場放棄諧音哏真是太難了——屏東西市場

歷經兩年改建,今年夏天重新開幕的屏東西市場,擁有整齊劃一的攤位擺置,和規格一致的招牌設計。看似沒有太多隨機驚喜,然而定睛一看:賣包包飾品的「海飾盛樓」、賣果汁的「思菓驛」、不確定在賣什麼的「包珊包海」……本來只是要買個菜,演變成諧音哏蒐羅之旅。

東三水街買氣盛,日日都像要過年。
鄉間小路
【菜市人生場】萬華最火一條街——東三水市場

每天早上,萬華有一條街最火熱,人們用這條街的名字,給開在上頭的菜市場起名,曰「東三水市場」。

熟雞鴨、果物點心、冷凍餃子青菜攤,穩穩在這兒開上好幾年,街上有什麼變動,都是片刻內人盡皆知。這樣的迷你社區,也絕對是選舉期間候選人鍾愛的拜票地,攤商笑迎各方人馬,轉身後心有所屬。

賣魚大哥說若是他當鎮長,「攤位權利一定會好好分配!」
鄉間小路
【菜市人生場】麻豆有三多:麻豆中央市

私以為,麻豆有三多——文旦、碗粿、菜市場。常聽人說「市三」、「市五」、「中央市場」,就沒聽過「市四」、「市二」或「市一」。

偌大的市三市場空間看似規劃良好,招牌設計統一、販售品項也多元,唯一弔詭的是——沒有一家營業。我以為自己來錯時間,不過裡頭賣雞肉的阿姨表示,此處確實只有少許攤位營業中,緊鄰的市五市場有一樣的閒置情況。

魚要蓋塑膠布,不然表面乾掉了魚鱗不好刮。
鄉間小路
【菜市人生場】源遠市場流長──基隆源遠市場

從暖暖車站往源遠市場的公車已經滿載,全是目測七十歲以上的長輩──是一輛萬歲公車。到站時,除了我們,還有一位身穿紫金湖人隊配色的阿嬤下車,兩手空空、沒拖菜籃車,她說她也要去菜市場。

剛踏進市場,攤商婆婆們便爭相告知:「十一點才開啦!」她們說的是市場裡那間咖啡店,或許在阿嬤的認知裡,低於四十歲的人,都是來喝咖啡的。源遠市場小,站在市場頭,就能望見尾,各攤坪數不大,眾人距離緊密,以正常音量就能和所有人談天。

牠的臉是我的心情寫照,請小心輕放。
鄉間小路
【菜市人生場】甘味在哪裡──臺南西港市場

「我有准妳拍照嗎!」雜貨店老闆從櫃檯前一路罵出來,蹲在地上挑蒜頭的客人,掀起口罩悄悄對我說:「妳別介意,老闆很嚴肅。」這種情況下,要我對老闆說出「因為門口春聯字很美」都開不了口。

「西港市場」在當地大廟「慶安宮」的對面,探索的開頭便來這麼一記,挺讓人沮喪。踏進市場,發現半數攤位跟我的心一樣已經打烊——不,是根本沒開,剩餘幾個肉鋪子,在八點鐘就清閒得彷彿將收攤。

蘋果樹下的,是夏娃嗎?
鄉間小路
【菜市人生場】天使插翅也難飛──臺南佳里中山市場

善化人我,只熟家鄉鄰近兩、三區,地理位置再向外推一圈,則非常陌生,因此今日前往佳里區時,還想它或許地處偏僻,頗有預備探訪鄉間之感。

豈知,剛抵達位在佳里中心地帶的中山市場,立刻脫口而出:「好……強……」自此,「好強」二字不離口,臺南市五處百年市集,唯一位處市區外的,便是中山市場,兩百多攤全年滿租,在這也無節慶的平常日,便滿場吆喝。百年市場,不乏光復初期開業的米苔目、七〇年代起家的肉圓。四十年歷史,幾乎要是此處店家的基本盤。

從江浙菜領悟何謂「看了就飽了」。
鄉間小路
【菜市人生場】我與市場跳恰恰──臺北南門市場

南門市場與我,經常保有一種亦近亦遠的關係。大學讀戲劇系,不時要到國家戲劇院看戲,與其相對的南門市場門面,再熟悉也不過了。然而自從有次入內逛了一圈,被物價嚇到的大學生,從此只上二樓吃「合歡刀削麵館」。

日治時期建起的「千歲市場」,歷經多次改建,在戰後更名為南門市場。自中國遷來的住民,將家鄉味帶來,各省老字號店家在此雲集,南門市場扎扎實實成了中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