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蘇凌
始於土地公廟,終於「三皇宮」的小街上,攤位散布,當地人說:「要逛市場,就去萬巒(市區)啦,比較大。」這大概是為了打發我等外地人。他們可是挺享受在這條人稱「萬金市場」的小路上買辦。
人人以自家小發財車做攤位,靠邊停了就地開攤。萬金市場的攤販,多數下午會遷移至萬巒公有市場繼續擺賣。年輕兄弟經營的魚攤便是其一,因此每天到東港批魚時,他們會為早上萬金市場的長輩準備價格較便宜的漁貨,為「比較敢買」的萬巒市區顧客準備鮭魚。
一名老伯捉起吳郭魚問價,「一七五。」弟弟答。「一七五?」「鹹水的。」「好啦。」——弟弟太明白,對老人家來說,「鹹水的」三個字,力道有多強。
來到一輛堆滿蒸籠的發財車前,與我同行的當地朋友腳步一停,「這家的紅豆包子超大顆,小時候都會吃到哭。」——看來是一輛充滿童年創傷的包子車。中國東北來的老伯,早年以腳踏車載蒸籠賣包子饅頭;如今已三十多歲的朋友,小時候便常吃這個當早餐。「這饅頭很有嚼勁,以前在學校吃不完還可以當橡皮擦。」騎腳腳車的老伯大約是不在了,或許是媳婦的新住民姐姐顧著車子,讓這創傷——啊不是——有嚼勁的大饅頭,代代延續。
啃著饅頭經過豬肉車時,大哥放下刀說:「小姐吃那個饅頭比臉還大!啊妳們來幹嘛?」
「就想記錄菜市場。」
「喔,藝術家就對了。」
大哥在小發財車廂平臺上分切豬肉,肉品鋪排隨性,沒有太明確的分類,與其說是一個攤位,更像他的私人工作桌。此肉攤據說在屏東地區小有名堂,有地方阿姨和我分享她日常採買路線「萬巒買肉包、潮州買青菜、萬金買豬肉」。「萬金買豬肉」,指的便是這肉攤,阿姨說雖然老闆經常很不耐煩,「但一支豬大骨才二十塊!」
不過,老闆今天看起來是挺有耐心聊天的,「很多人來採訪我,不知道是因為我顏值高嗎?」「你很帥啊。」我隨口附和他。「但我沒有姼仔(tshit-á,女友之意)。」「你把你的豬肉事業擺出來就有了。」我繼續敷衍他。「那是愛我的錢,我要找愛我的人。」「好的,等你講話不要像豬五花那麼油就好了。」——這句真心話我沒說出口。
作者 蘇凌
本業應該是劇場,但更常進菜場,並將見聞記錄於粉專「蘇菜日記」。著有《菜場搜神記:一個不買菜女子的市場踏查日記》。主持鏡好聽Podcast節目《老地方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