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病蟲害防治
聲波防治法正處於新興發展階段,這類型的防治法對環境友善且成本相對較低,但在研發上仍遭遇許多技術與資源投入的限制。國際上已有多個國家開始投入大量人力及資金研發有效的聲波防治方法,臺灣雖才剛剛起步,但短短幾年的研究已發現臺灣許多害蟲具有運用振動波溝通相關行為,也顯示聲波防治對此類害蟲應具有相當防治潛力。
東方果實蠅本身遷飛能力強、棲地廣泛、寄主範圍廣、繁殖能力強等生物特性讓其難以防治,而許多零散分布的非經濟性寄主植物,如庭園、公園、公路兩旁的植物果實,都會受到東方果實蠅危害,加上部分果園在採收過後便疏於管理、未落實清園,成為潛在的繁殖溫床。
荔枝細蛾(蒂蛀蟲)是荔枝主要害蟲,生性畏光,只會在夜間交配及產卵,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鳳山分所據此開發以夜間燈照模擬白天,中斷其交配產卵活動,達到防治荔枝細蛾的效果;並為了避免燈照影響荔枝生長,甚至吸引來其他昆蟲,鳳山分所找出最適波長的綠色光譜,可將荔枝細蛾危害率降低3成多。
在臺灣,稻熱病最常發生在第一期稻作上,水稻插秧後35至45天最容易被感染。高屏地區(熱帶地區),一般是每年一至二月的幼苗期,與二至三月的分蘗期,因氣候正值日夜溫差大且濕度高(90%上),所以容易發生。到了四至五月的孕穗期及抽穗期,一旦染病就會歉收。目前有效的防治作法就是噴藥以及合理施肥。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草莓育種及健康栽培技術三箭齊發,歷經十年育成草莓新品種「台農1號」今(2)日問世,果實香氣強、耐儲運且產季較長,並開發不用一滴化學藥劑的防治技術,就可讓草莓穩定生產。
吉田田有機農場主人周俊吉是中興大學植病學博士,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做博士後研究,並為有機耕作的農人。在他的農場裡看似雜草叢生、混合多樣性的植栽,昆蟲到處飛來飛去,實為生態栽培工法,呈現自然生態的樣貌,打造出可周年生產之農場。
農委會防檢局結合學者專家組成荔枝細蛾防治團隊,解決讓果農感到困擾的荔枝細蛾危害,今年找到有效的「燈光驅避」方法,4、5月間每天開燈11個小時,在慣行果園的果實受害率可以減少2、3成,架燈及開燈用電、噴藥等成本5年攤提下來,與單純以農藥防治成本,差距不大。
有機農業是較不汙染環境、不破壞生態的永續農業耕作模式之一,可提供消費者健康與安全的農產品,在藥用植物栽培上尤其重要。紫錐菊(Echinacea purpurea)又名松果菊,為菊科紫錐菊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紫錐菊屬包含9個種,其中以E. purpurea、E.pallida及E. angustifolia等三種具保健成分。本文介紹紫錐菊有機栽培技術與常見病蟲害的非農藥防治資材,提供有興趣的有機栽培農民參考。
紅龍果濕腐病防治雖然以田間衛生管理為重要的防線,但防治用藥仍不可或缺。目前關於本病害的用藥闕如,因此,本文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的田間藥劑篩選經驗,期望提供防疫單位及農友在選擇藥劑防治時參考。
野生的蝴蝶蘭生長於溫暖而高溼的熱帶與亞熱帶森林,附著在大樹的中上層枝條或是岩石峭壁,所在的位置通常是沒有日光直接照射、常年多霧的樹蔭或是位處河岸,因能維持較高的空氣溼度而生長良好。現代的育種技術將新品種揉合了眾多原生蝴蝶蘭的強健基因,花色繽紛且極易栽培,除了商業性的盆花和切花,也非常適合應用於庭園營造,仿照原生環境中的姿態,採用樹植栽培呈現自然中瞥見野生蘭的靈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