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減碳
精準醱酵近年成為食品工業熱門技術,效果包括以「無動物」方式生產各種動物性蛋白,並主張比傳統農業生產更永續、高效、低成本,甚至能提高最終成品營養價值,被認為正重塑食品技術的未來。然而,精準醱酵可能牽涉基因改造技術,在歐盟等地區接受度保守,法規、消費者習慣也影響國內外消費市場,是未來發展上的挑戰。
隨著氣候變遷對於全球農業與糧食系統造成影響愈加明顯,沒有因應措施將增加人們面臨飢餓與貧困的風險;另一方面,面對2030年永續發展與2050年淨零排放兩大目標,全世界需共同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農業部門既需增加糧食生產,也要減少農業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扮演吸碳與固碳角色,氣候智慧型農業應運而生,成為世界各國落實永續農業的重要概念。本文將介紹氣候智慧型農業的核心概念,以及美國、歐盟、澳洲推動的概況。
農業部致力2040農業淨零,考量以既有科技還無法實現農業淨零,農業部長陳駿季今(17)日與中央研究院長廖俊智共同簽署淨零減碳科技研究推動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既有合作基礎上,深化農業減碳、剩餘資源循環再利用科技研發,以及建置自然碳匯監測、驗證方法,以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前總統蔡英文在2022年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宣示,臺灣要在2050年達成碳排淨零;同年7月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框定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及公正轉型等12項關鍵策略。
今(2024)年6月總統賴清德成立氣候變遷委員會,揭示淨零路徑、多元綠能減碳科技、綠色數位雙軸轉型、永續綠生活、公正轉型、綠色永續金融及國土永續調適韌性7大主軸。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自1992年創立以來,歷經30年,雖有多年來的努力但也被批評進展緩慢,難達成應有的進度及目標,因為近年來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仍繼續上升,1995年COP1(第一屆COP)時為360.97ppm,到2022年COP27時已達417.20ppm,難見減緩跡象。造成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的原因很多,但讓人擔憂的是要如何加強拯救碳排問題才是重點,值得關切。本文期盼藉由提出有機廢棄物處理的角度,來協助解決全球碳排問題,以拋磚引玉的心情,尋求強化多元減碳排的方案。
在能源轉型、淨零路徑等議題不斷為各界所重視的臺灣社會,在各產業部門中原是最具「永續」潛力的農業部門,卻往往陷入與產業永續發展衝突的兩難困境。舉例言之,現行太陽能光電的各種發展模式中,農業部門被期待的貢獻,無論是「農電共生」、「漁電共生」、「畜電共生」等經營模式,目前皆不脫朝向「農地利用」的方向進行,進而導致看似立意良善、充滿進步價值的策略,造成農地恐被蠶食鯨吞的疑慮與結果。
臺灣2022年3月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加速推動減碳永續,藉由綠色融資與增加投資,帶動產業綠色轉型與經濟成長,透過資訊揭露,將永續發展作為導入企業資金的指標工具,進而引發ESG浪潮。
ESG已然成為企業在營運上的顯學,依循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2022年9月提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將有越來越多金融機構依據企業在ESG的表現來決定是否放貸。農業為產業的一環,我們勢必先了解ESG為何?又此浪潮下,農業的機會何在?值得我們關注。本文首先介紹ESG的意涵,再進一步闡述ESG、CSR與USR的差異,最後提出農業的未來可能機會。
現今全球面臨的氣候變遷是前所未有的嚴峻,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研究指出,臺灣自1910至2020年平地年均溫上升約1.6°C,且近30年有加速增溫的趨勢,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的增加已嚴重影響作物生產。為此,中興大學有機農業推動中心今年度辦理兩場次有機農業與淨零排放的全國性論壇,以兩階段循序漸進地探討有機農業如何從「邁向」到「實踐」淨零排放。
植物性蛋白在全球颳起了新一波蔬食旋風,為葷、素食者開闢了豐富的飲食選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研發出國內第一支胺基酸含量媲美傳統雞精的「大豆植物雞精」,還開發出免去皮的「全豆天貝醱酵技術」,提升風味之餘,也消弭農業廢棄物的產生,為環境永續善盡一分心力。
「畜牧廢水(或稱畜牧沼肥)用於灌溉農地,既能減輕地面水的營養鹽負荷,也能降低畜牧業者處理廢水的成本,減少30~40%的碳排量,以資源循環利用達到節能減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農業化學組研究員陳琦玲,談起推動畜牧廢水再利用的歷程,源自多年前赴荷蘭考察化學肥料用量縮減時,發現箇中祕訣為畜牧廢水全面資源化,遂著手一系列研究測試,從安全試驗、肥分轉換與環境影響等各方面進行謹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