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機農業
受到氣候變遷、Covid-19疫情,以及因為俄烏戰爭等因素的影響,農業乃至飲食等攸關民生需求的發展議題,有感地反應在每一次消費行為中,也讓包括糧食安全、糧食自給率這些對社會大眾較為陌生的概念,透過媒體報導進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時值我國《食農教育法》於立法院三讀通過,筆者認為這對於我國農業的發展,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即使是最受悉心照顧的農田,我們也都需要自然。為了永續經營這些農田,我們需要找到可行的折衷辦法。對大多數農田而言,絕對找不到完美的片面解決方案,一昧保護荒野或是一昧提高生產都無濟於事。我們需要重新讓農業與自然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讓兩者進一步疏離。
11月13日這一天,冬陽和煦。走近臺南奇美博物館,除了樂音悠揚,還傳來陣陣歡笑聲,原來農糧署南區分署在館外草坪舉辦親子野餐活動,大人小孩在草地上玩闖關、搶問答,透過遊戲,發現有機及友善農業就在我們的生活周邊,一點也不遠。
氣候變遷的威力,在2021年5月前,展現在旱災導致的用水危機,而農業首當其衝,休耕停灌的補償金高達二十多億,緊接著來的兩次大雨,光是農損也超過2億。
全球暖化導致極端氣候,對農業造成重大影響,已為大家熟知,不過國人對於農業本身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元凶,則較為生疏。實則農業活動釋放溫室氣體而導致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反過來又傷害農業。
「好香濃的豆香味,這就是我小時候喝到的豆漿味道!」這是很多人喝到「豆之味」豆漿都會驚呼的一句話。新竹湖口的「豆之味」創辦人黃學緯表示,這是因為「豆之味」原料都採用有機黃豆,經過全豆脫渣,再用仿造石磨的機器,以古法慢磨而成。
有機農業可確保農產品之食安,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更保障農業得以永續經營。臺南市太康有機農業專區是全臺首座公設有機專區,不僅栽培作物品項繁多,近年積極轉型,農友種植更具經濟價值的茶葉、香茹(風茹)及何首烏等作物,更引進機械幫助省工,推行食農教育體驗活動。
綠色革命後,今天對糧食生產有兩種看法,一方相信科技將再帶來新的進步,一方則著眼於先人智慧,試圖反璞歸真。各執一詞對所有人都沒好處。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汲取歷代先人的智慧並運用最先進的科技,鍛造出某種生產糧食的「第三條路」(third way)。
傳統農村敬天愛土,農耕方式中有著友善土壤的智慧。宜蘭深溝土壤貧瘠,早期田土只有掌寬深度,老農陳榮昌把土壤當寶貝,惜土護土,農忙雖不免抱怨:「做友善耕作心情(sim-tsîng)要下誠濟(tsiânn-tsuē,很多)」,但他用永續的農耕方式養土,深知農業要對土壤好,對人才會好。
新北市林口臺地是pH值4.4的強酸性紅土地,不利農耕。樸門認證教師許湘宜相信土壤的力量,在此種下萬壽菊、鼠尾草、玫瑰、穗花木藍,以混種多樣的花卉及蔬菜,善用堆肥,營造豐富的土壤生態系統,她宛如紅土森林裡的女巫,施展魔法,驅動土壤裡的微生物小精靈幫忙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