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智慧溫室
雲林「三欣園藝」以栽培文心蘭起家,卻在葉萵苣產業發現更多商機、更多可能性。十年耕耘,三欣不僅打破亞熱帶氣候的緊箍咒,周年生產十一種溫帶葉萵苣,通過產銷履歷驗證、生吃熟食都美味的「美生菜」,徹底征服臺灣人的胃,並憑藉第四代智慧溫室,實現百分之九十自動化的目標,以精實人力創造十倍產能,除了站穩中層消費市場,更搶先布局農業淨零碳排放商機。
創四季溫室農園以智慧化管理模式栽植出的嘉義極光─歐若拉哈密瓜(亦稱卡蜜拉)入選第16任總統暨副總統就職國宴,農園主人廖尚禮靦腆表示,自2019年返鄉從農目的是為陪伴年邁雙親,更是為將過往二十幾年從事自動化工作的專業與農業結合,藉由種植高經濟價值水果實現農夫夢,「總統就職四年一次,能夠入選蠻驚喜的,算是一種鼓勵和肯定。」
在氣候變遷影響下,露天栽培愈加容易遭遇豪大雨、病蟲害等危害,設施栽培在國內外都成為農耕趨勢。
藉由溫網室設施營造良好栽培環境,物聯網(IoT)、資訊通訊科技(ICT)與人工智慧(AI)等「智慧農業」相關技術的導入應用,顯示出不可忽視的效益。包括省工乃至自動化、遠端遙控、環境溫溼度控制,減少外部氣候因素影響的智慧溫網室,正是「精準農業」的最前線。
農業部推動「智能防災設施型農業計畫」中程計畫,預估自2023至2026年將投入共54.8億元。農業人工智慧市場近年在全球呈現指數成長,相關技術愈趨成熟,尤其環控設施生產有助於應對省工、改善栽培管理、氣候變遷下穩定生產等問題,臺灣有物聯網(IoT)、資通科技(ICT)優勢,於亞熱帶栽培環境相對先進的發展亦在國際獨具一格,但智農工具運用仍必須經過學習,資金需求乃至網路基礎建設也都是其推動門檻。
臺灣農業未來所要面臨的,將會是氣候逆境以及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這兩大困境的挑戰;而對於提升農業產值,反季節生產、穩定供貨這兩項要素,可謂顛撲不破的法門。要解決兩大困境、並藉由兩大要素持續發展農業,精準農業、智慧溫室正是可行之道,位於農業大鎮的雲林及嘉義縣,三欣園藝在國內智慧溫室建構者皆展公司支援下,正在打造國內精準農業的典範。
農業部於2016年提出農業再生計畫,並於2017年推行智慧農業至今,鼓勵智慧科技與精緻化溫網室設施的發展,目的為改良產銷技術,以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林裕彬表示,「目前全球面臨氣候變遷、水資源缺乏與食安等問題,對農業造成極大影響,勢必要朝向精準化、自動化栽培的方向邁進,智慧農業結合設施栽培會是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
當人類智慧(HI)在大數據的浩瀚汪洋,碰到人工智慧(AI)會激盪出什麼火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研究員呂椿棠談到「智慧農業計畫」建置的「共通資訊平臺」時,開場就接連拋出3個問號:「我們收到這多的資料,給誰用?怎麼用?用到那裡去?」緊接著以肯定的語氣說:「我們用這些資料建立大水庫,找出我們要的內容,以及它能夠造出供我們使用的東西,最後一定要讓它落地。所以我們就開始分析跟建模,做出決策跟預測分析,再回饋給利害關係者使用。」於是大家所熟悉的「校園食材登錄平臺」跟「智慧農業數位分身」技術便應運而生。
農業設施主要目的在保護農作物,避免受到天候與病蟲危害,營造良好栽培環境,提高作物產量跟品質,在氣候變遷威脅下,設施栽培已成為農耕重要趨勢。臺灣農業設施產業雖已有相當基礎,卻面臨內部溫度偏高、夏季運用效率差、耐風性不佳與颱風季節易受損等瓶頸,又因多數是成本較低的簡易溫室或網室,硬體設施結構簡單,栽培技術參差不齊,導致品質不易控管、銷售不穩定。也因此,透過智慧農業跨域整合,利用環境感測精準預測,使農業設施與栽培技術參數化,實施標準化生產與數位化產銷,精簡作業項次與資材過度投資,提升農業生產效能,減緩對環境衝擊,成為農業領航產業發展重要課題。
越來越急遽的氣候變異讓農業災損的風險升高,2018年度農業天然災害損失逾50億元,2016年更高達300億元以上。農試所「農業氣象與設施工程研究室」研究員暨主持人姚銘輝說:「透過科技的早期預警來防、減災,對農民、政府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