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8月號 從農志高 青苗扎根新農民搖籃

農業是一門需要學習交流的志業,為了增加農業生力軍,新農民的養成從高中階段開始,選擇高中職業學校農業科系就讀的學生可以參與從農職涯探索,透過學校與農業部的媒合安排,進入過去不輕易對外人開放的農業現場。大專除了農業科系,農業部安排農校農業公費專班設置,讓有志從農的年輕人、二代農,有貼近產業學習交流的機會,及早從農。百大青農除了挖掘優秀青年農人,更讓人一窺當代農業多樣面貌。新農民的養成,向下扎根,讓農業未來充滿希望。

豐年雜誌
臺灣農校地圖:窺見臺灣農業歷史

臺灣農校發展始於日治時期,主要機構包含「實業學校」以及修業年限較短的「實業補習學校」,加上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部、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今國立中興大學),以及針對原住民族設立的「農業講習所」。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在「農業培養工業」的發展方針下增設農校數量,1958年農校數量達到43所的高峰。

豐年雜誌
從農校特產看學校特色:從北到南5間農業科系大學精選農食產品

臺灣各地擁有農業與食品專業科系的大專院校,發揮研發及農業實作本領,發展出獨特農產品,成為難得的學校特產。豐年雜誌編輯室嚴選出來自5間大學的5款產品,以特產來說明農校特色。

陳勝利投入農業教育30載,他期待學生能在學校課程或職涯探索找到興趣,並在從農路上持續精進學習。
豐年雜誌
讓孩子走想走的路 獎勵從農政策將興趣變志業:從農重點不離質與量 多方學習提升產業素質

目前臺灣產業結構以工商業為主,從農人口持續減少,農校也從1960年代紛紛合併或改制,但農業仍有維持糧食自給率、提升糧食安全等價值,如何讓青年學子認同從農是一份有未來、有發展、有意義的工作?投入農業教育30年的龍潭高中校長陳勝利,從地域差異、產業變遷的角度,描述現階段農業教育面臨的挑戰,以及近年「獎勵高中生從農方案」等政策推出後如何發揮成效,激勵更多生力軍投身農業。

農民輔導司農業推廣科科長郭愷珶分享,學習是一輩子的事,針對不同年齡有對應的農民輔導機制。
豐年雜誌
培育新農民 從在校高中生開始:農業現場成為教育一環 廣納各年齡從農探索

行政院自2017年起推動新農民計畫,預計在10年內培育3萬名農民堅實產業發展,提升農民專業能力與產業價值,創造更好的農業環境,協助想從事農業的青年返鄉務農,針對已經從事農業的農人,在各縣市建立青農交流平臺。年齡往下到在學的高中以及大學學生,也是新農民計畫積極輔導的對象。農民輔導司農業推廣科科長郭愷珶負責獎勵高中生從農方案與農業公費專班業務,透過郭愷珶說明,理解進入農業的旅程、探索設計。

陳宛營餵飼羊隻百慕達乾草、甜燕麥,及飼料如苜蓿粒、豆殼、精料等,加上農業副產物吐司邊補充醣類攝取。
豐年雜誌
直擊農校教育現場!從配種、接生到加工出售:落實農場到餐桌 佳冬高農畜保科一貫化教學

「畜牧業是全年無休的,學校透過牧場輪值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對生命負責。」從態度的養成到專業的深化是農校青年必經之路,佳冬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畜產保健科科主任李宜欣說,畜產保健科的第一課,就是教導學生對動物負責任,無論颳風下雨、過年過節,都必須按照輪值的安排到校園牧場照顧動物,「一開始很多小朋友是很抗拒的。」有些志在從農的學生則願意更進一步跨出校園接觸產業,現正就讀畜產保健科高二的陳宛營就是其中一員。

賴政彥在中興大學畜產試驗場工作8年,接觸過許多學生,加上自己經驗,他認為虛心求教才能更了解農場實務的訣竅。
豐年雜誌
畜牧體驗點亮職涯方向 賴政彥築夢盼成牧場主:從「頭痛人物」到農場主管 務實立志認清產業面貌

「我一開始也很迷茫,但遇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之後,真的可以好好思考是不是未來要走這條路。」農校教育如何讓學生對農業萌生興趣,進而思考持續投入的可能?畢業於虎尾農工畜產保健科的賴政彥,在高中生涯接觸畜牧實務,由此點燃投入相關產業的火種,並經過一連串嘗試確認自己熱情所在。目前在中興大學畜產試驗場工作8年多的他,已將畜牧業當成志業,活用工作所學也自我精進,朝「擁有自己牧場」的夢想邁進。

南投青農許榮恩利用山區高地氣候優勢,於夏季種植溫帶作物牛番茄與胡瓜,穩定生產創造高收益。
豐年雜誌
產銷策略瞄準供需缺口 夏季逆勢栽牛蕃茄、胡瓜:活用課程所學 在南投山區種出好瓜果

臺灣地形氣候條件限制下,鮮紅牛番茄、嫩綠胡瓜垂掛枝條的景象,在夏季平地田間並不多見。甫獲第7屆百大青農許榮恩利用先天地理環境優勢,結合嘉義大學所學農場管理理論與實際田間操作栽培技術,於南投縣仁愛鄉海拔約400公尺山區,搭建溫室栽培溫帶作物牛番茄與胡瓜,在夏季蔬果市場供需失衡下,仍穩定生產供貨創造收益,充分發揮部落在地經營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