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種植可以對增加土壤碳匯有所幫助。(圖片來源/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豐年雜誌
氣候變遷下栽培管理:玉米對土壤碳匯的貢獻及環境需求(中) 《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三》

全球土壤有機碳(SOC)估計有15,500萬噸,大氣圈含7,600萬噸的碳,活植物體中則有約5,600萬噸碳,因此土壤是陸地最大的有機碳(organic carbon, OC)匯區。在過去200年,生態系統中損失50%的有機碳,因此讓土壤增加碳匯,對於減緩地球暖化有顯著功效。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組織於2015年巴黎會議提出「千分之四倡議」(4 Per 1000 Initiative: Soils for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倡議提高土壤有機碳以緩和地球暖化。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7月號 守護臺灣豬隊友 百億升級 非疫永續

臺灣豬傳統豬瘟拔針屆滿一年,即將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成為非疫區,臺灣生鮮豬肉可望再度銷售海外市場,成為亞洲第一個告別口蹄疫與豬瘟的國家。對於內銷為主的臺灣豬市場來說,外銷市場是產業鏈全面升級迎來的甜美效應。從2021年到2024年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4年128.3億元的經費挹注,超過70億元投入養豬場及屠宰場現代化,提升設施,精準飼養且重視生物及食品安全管理,是讓產業得以永續的重要措施。

山景
封面故事
農業淨零2040達標有影無 淨零排放辦公室的超級任務

農業近幾年遭受氣候變遷影響甚鉅,更顯農業淨零、紓緩氣候暖化與變遷的重要,事實上,農業是各部門中擁有「極佳淨零體質」的潛力新星。淨零排放辦公室的任務,就是透過部門內協調及跨部門溝通,逐一統合資源並實現目標,讓農業的淨零天賦替自己,也替整個環境貢獻力量。

封面故事
前瞻臺灣竹林永續經營之道! 聽竹專家陳財輝品頭論竹

從古至今,竹子與臺灣的常民生活緊密叩合,竹子參與了我們的食衣住行,曾為臺灣帶來出口年產值超過新臺幣7,000萬元的經濟效益。然而臺灣人吃竹用竹,卻不一定識竹懂竹,放眼竹產業的綠金新趨勢,《豐年》專訪長期研究竹林資源的前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育林組研究員、現任中華林學會理事陳財輝博士,掌握竹子的生長特性、竹林的環境效益和「存三去四不留七」的伐竹撫育重點,不僅為竹子盡釋前嫌,更提出臺灣竹林邁向永續經營管理的方向,為竹產業的未來札下根基。

新聞
用生物炭栽培白玉蘿蔔 增產增收益 還助下期稻作抗病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試驗以雜木炭及稻殼灰炭兩種生物炭栽培白玉蘿蔔,試驗組產量、收益最高大約是對照組2.5倍;用生物炭增加土壤鉀、矽含量,還有助下一期稻作增加稻熱病、胡麻葉枯病的抗病性。

新聞
用農業鎖住二氧化碳 陳吉仲受邀「千分之四」分享固碳經驗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9日應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COP)項下「千分之四倡議聯盟(4 Per 1000 Initiative: Soils for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邀請,以創始會員身分透過視訊方式參加「千分之四倡議日」第五次高峰論壇。

新聞
竹子做為國產材,除了固碳一級棒,還有哪些你不知道的應用?

衛生紙價格之亂引發消費者搶購熱潮,也牽引出臺灣木材長期依賴國外、難以掌控價格的窘境,為了提升現在不到1%的木材自給率,2016年農委會曾委託林業試驗所進行「林業振興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