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農業鎖住二氧化碳 陳吉仲受邀「千分之四」分享固碳經驗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視訊參加「千分之四倡議日」高峰論壇。(圖片提供/國際處)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9日應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COP)項下「千分之四倡議聯盟(4 Per 1000 Initiative: Soils for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邀請,以創始會員身分透過視訊方式參加「千分之四倡議日」第五次高峰論壇,說明臺灣守護土壤健康與因應氣候變遷所做的努力及成果,並展現與各國共同推動農業永續發展的決心。

因大氣中逐漸增加的二氧化碳濃度造成全球暖化、影響氣候變遷,因此降低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排放,藉由植物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為有機形式固定於生物體及地下土壤,就成為對抗氣候變遷重要的手段之一。在2015年在巴黎舉辦的第21屆氣候高峰會(COP21)中,主辦國法國即提出「千分之四」倡議,認為每年增加千分之四碳蓄積量於土壤中,就能平衡每年因人類活動增加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

千分之四倡議聯盟2017年成立,並於2019年宣示進入實際行動階段,盼各國加速研發及透過科學方式驗證有關土壤有機碳(SOC)的封存方法,共同因應氣候邊遷對農業生產與自然生態的影響。我國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擔任創始會員,目前聯盟已有254個會員及550個簽署「巴黎宣言」的論壇夥伴加入;本次高峰會,我國農委會主委則是首度受邀與會。

陳吉仲透過視訊說明,臺灣地處亞熱帶,不容易達到每年千分之四固碳量目標,但我國仍積極推動相關措施,包括鼓勵綠色肥料、有機耕作、生物炭、草生栽培及平地造林等,未來更將強化推動生物炭料源供應及應用管理,並鼓勵有機農業生產,與各國共享固碳經驗與技術,實現區域農業永續發展的目標。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農業化學組組長郭鴻裕表示,亞熱帶因氣溫較高,土壤中微生物活躍,容易將有機質分解出二氧化碳,因此固碳不易,但我國仍透過推動草生栽培、平地造林,藉雜草、樹木固碳,鼓勵運用堆肥的綠色肥料及有機耕作,或是將農業副產物製成生物炭,除有助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性質,也可將碳儲存土壤之中。

根據農委會統計,我國農業部門碳排放量2005年為7,151千公噸,占全國2.47%,到2018年已降為5,806千公噸,占全國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