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42 頁
少年北管團的嘻哈直播
比起知名大廟,老鎮窄巷裡的小廟,總在地方亮起了火光,指引著居民信仰,也為在地青年點亮一盞傳承明燈。鹿港牛墟頭的景靈宮前,這群嘻嘻哈哈年方二十出頭的青年因著好奇與熱情,拾起傳統樂器,復興過去活絡於此地的北管軒社,吹吹打打地踏上文藝復興之路。
【小村畫誌】我們客家人
沒有想到就這樣一句話,我們全家人跟小叔收拾好行李,就上路了。走到鄰近的海港汕頭,需要大概一、兩天,等船搭船花了兩、三天,最後又坐了四、五天的船,才到達臺灣的海域。那時候情形非常亂,小叔跟我們走散了,就我與先生、孩子們成功搭上船,來到高雄。
【朝食部】白粥與鹽
有些日子,你只會想穿上一件白色的上衣,和一條最常穿的淺色牛仔褲出門,就像是有些早晨,你只想吃一碗白粥,配一點老罐頭,或是一點點鹽。
【魚婦養成筆記】魚界的草間彌生——變身苦
在逛市場時,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往往會在專賣白蝦、蛤蜊的攤販檯面上,發現零星販售的吳郭魚、鯽魚,還有一種體型扁平、全身長著黑點、很普普藝術風的魚。
【田野保存食】來自部落的酸豆
Saya是原生於宜蘭大同鄉的原住民,在老公退休那一年,舉家搬回寒溪部落,開始過起現代原住民的自然農耕、採集生活,並分享給城市裡需要用大自然力量來療癒的都市人。
【菜市人生場】屬於地方的湯頭
帶著刻意放大的感官逛市場,瞄到尋常鹽漬鯖魚紙箱的後頭,竟然附上一幅全彩薄鹽鯖魚出水圖,正讚嘆海報印得精細、選圖一流,老闆娘悠悠湊近。
【餐桌通信】南洋消暑涼方
如果是夏天家常料理的話,我特別喜歡瓜啊果啊豆類這些食材,像是甜甜的絲瓜麵線、或是加點酒的薑絲冬瓜蛤蜊湯、當然還有鳳梨苦瓜雞,讓人忘記什麼是天氣好熱食慾不振,吃撐過頭、動彈不得再說是夏天的錯就好了。
【食事旅行家】開菲祖的豆花擔子
黎刹(Rizal)是19世紀末被西班牙殖民政府槍斃的烈士,年僅36歲,他死後菲律賓革命風起雲湧,今日全國各地都有以黎剎命名的公園、道路、廣場、學校、社區中心,幾乎像臺灣的中山或中正一樣普遍,甚至還有國定紀念日。
【南洋庶物學】不是沒苦味,是懂吃苦了
印度媽媽格魯米在九坪的小房子裡,專心地為一顆顆山苦瓜削皮,屋內很快就沁滿瓜果的清香,我第一次發現原來苦瓜是有香味的。
【農食部】一條溪魚的誠意
有次跟著部落農家一起準備料理,似乎有重要人士來訪,聽說備餐的農家父親前晚就帶著家中較大的男孩子沿著溪水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