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880 文章
參先生林純瑜

用垃圾堆裡的剩布,找到社區和自我的新路

烈日下,布作品牌「參先生」創辦人林純瑜在下腳料廠找尋合適的布,然後將一大袋布料載回工作室。袋子經日晒雨淋,讓裡頭的布滲了點水氣,發出潮濕的氣息。這些原本要送到焚化廠的剩布,即將踏上一段新的旅程。 這個旅程讓鹿港的鄰里凝聚起來、社區更有活力,同時也讓林純瑜展開新旅程,原本無法想像的返鄉創業夢,變得真實。

編織

把編織技藝留在庄頭

位於雲林口湖的成龍村曾經是座農村,因為地層下陷,現在是以水產養殖為主業的沿海小聚落。今年初春,來自臺北的藝術家到庄頭開辦舊布工作坊,平日鮮少接觸創作的婦女們紛紛擱下繁忙的勞動與家務。

李育昇

劇場服裝設計界的陰陽師

採訪這天,李育昇帶我們來到大龍峒保安宮,身著寬鬆服裝,頭頂帽子後方垂掛兩條裝飾帶——古人稱那為「帽翅子」,搭配下巴那撮留了十年的濃鬚,剎時還以為有人穿越時空。

鄉間小路4505布頭布尾

《鄉間小路》2019年5月號 布頭布尾pòo-thâu-pòo-bué

無論是紡織產業或民間工作室,都注意到布頭布尾再製的可能性,把它們從焚化爐前搶救回來,經過清洗、日晒,給予再次嶄新的機會──舊衣可以修改,布頭也能裝飾手工藝品、縫製杯墊或網袋,甚至成為社區創作的媒材,發揮利用價值到極致。在上網購衣、選購產品之前,我們也可以拿起針線、啟動針車,賦予布頭布尾第二人生!

脆瓜

【田野保存食】幸福的湧泉小黃瓜

先生常笑稱我是假宜蘭人,回頭想想還真是一點都沒錯。三歲我離開出生地宜蘭員山的深溝村,搬進羅東市區成了街上的小孩,小學五年級又搬到臺北,最終變成城裡的小孩。沒想到再回到宜蘭故鄉的時候,已經是一個手抱兩歲女娃的媽媽,故鄉一別竟然就是20年。

ABC冰

【南洋庶物學】老闆,我要一個ABC!

像我這樣被手搖杯餵養多年的臺灣人,早已習慣點飲料的時候說出「珍奶半半」、「椰綠微微」這些通密語。食物的縮寫如同一個地方飲食文化的縮影,因為有這些搭配和需求,長期口語溝通下自然就創造出密碼般的簡稱。我在新加坡第一個解碼的食物,就是ABC。

巧克力鹹魚粥

【食事旅行家】獻給冒險家的巧克力鹹魚粥

不只人名地名,菲律賓不少小吃,特別是糕餅甜食,也常帶有西班牙名,鄉下老人算帳數數,至今仍用西班牙文。

力魚

【魚婦養成筆記】尋找古早的傳說美味——力魚

結婚後,常聽公婆說,有一種魚叫作力魚(lat-hî),極美味,極多刺,只是現在市場很少見。雖然我是菜市場新手新手新新手,但是我會用估狗。於是就認真估狗起來,哼哼,找到啦。

整理魚

【菜市人生場】孫女喊魚記

「每日早上9點到10點,打查詢出海電話,如有漁船出海,它就會叫客人早點去買魚,如天氣不好沒漁船出海,它也會叫客人不要去。以上明細 外公」外公留了紙條,他相信我們一定能在東石魚市喊到魚。

小農餐桌「山芋頭」創意料理課程中的學員作品

【農食部】想像力帶著料理前進

前些日子拜訪了部落小農家的菜園,在以種芒果、香蕉、鳳梨等經濟作物為主的農地,看到一大片豐富的蔬菜、混種排灣傳統作物──山芋頭的土地,是很難得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