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505 文章

從物到心的人生整理魔法──「斷捨離」推廣者王愛月

王愛月是《斷捨離》作者山下英子的臺灣專屬口譯員,也是「斷捨離」生活哲學的推廣人。她在新店的住宅明亮而寬敞,幾乎沒有多餘的雜物。「其實在學習斷捨離之前,我家裡的東西是現在的三倍多呢。」她笑著說。

鮮花──花期短, 關係卻長

年節插花的習俗古已有之,至明、清兩代達到極盛時期,當時將這類年節擺飾稱為「歲朝清供」,「歲朝」指大年初一,「清供」則是清雅而可供賞玩的物品,如盆景、書畫與古玩等。

剪紙──紙上春秋,剪的仍是期待

過去在新春年節前,當人們需要一些亮眼訊息來掃除冬日寂寥,總會有巧手人拾起剪刀與紅紙,剪出一疊疊祝福的花樣與字眼,是「春」是「福」、是「花開富貴」也是「招財進寶」。那些紅色斑斕綻開如鞭炮,在家具或透明窗上蹦出新春訊息。

年糕&蘿蔔糕──在老家等著的團圓心意

年糕的歷史據說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中國周朝將年糕稱為「粉餐」,指的就是由米粉做成的糕。另有一說是春秋時代的吳國大夫伍子胥,曾把糯米粉蒸熟後壓實成磚塊狀,埋在地底以備發生戰亂、飢荒時食用

取得信任不容易,積極融入鄉村需要磨合期

要在農漁村生活,除了本身是當地人、隨另一半嫁入外,還有另一種不常見的狀況──因為工作而進入村落,身為一個外來者要如何順利地融入農村生活, 並成為他們的一分子呢?

【彎彎風土】從大甲出發的濱海散步

文化向來傍河而聚、沿溪而開,溪流正是一地風土的隱性脈絡,作者將沿著這些地景上的線 索,實際深入上中下游,記錄該地的物產、 技藝和職人。

【散場見】漫長,《兒子的完美告別》的維琪

《兒子的完美告別》是以色列導演亞薩波隆斯基的作品,榮獲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大獎。故事敘述艾亞與維琪的兒子不幸過世後,他們如何應對生活的經歷過程,導演沒有用沉重的角度去談論死亡所帶來的傷痛,而是用輕巧趣味的方式,描述他們彼此間的心境轉折。

【人生書報攤】重拾日常生活的地方

進到花蓮時光書店工作之前,我對書店的認知僅是金石堂、誠品這些連鎖書店。另外是網路書店,只要用滑鼠點開商品放進購物車,一本書就會來到你手中。書之於我的意義,停留在升學必備與實用層面,偶爾拿來消磨多餘的時間。成為一名書店店員後,書是朝夕相處的夥伴,你得負責清潔、定價與上架,讓它再度流通到另一個讀者的手裡。

【柔軟時光】醬汁的感官之旅

我不喜歡經常做一樣的料理,就算是孩子愛吃的菜色,我也希望能多些變化,不然每天都煮一樣的菜色,豈不是太無趣了?兩個孩子也知道我很愛東變西弄的,只要我又端出不同的菜色,他們就會開始猜,這裡面的調味是放了哪些醬汁。

【大地物語】進入鹿野農村── 一起過想像的鄉村生活

鹿野的返鄉青年釧南雁運用過去辦活動的經驗,在當地兜了一群有志一同的夥伴,搭配地圖設計鄉村旅遊路線,她開始思考:「旅人來到鹿野,除了住宿,還需要什麼?除了熱氣球,更值得推薦的行程是什麼?」想像中的鄉村生活,就從「共同做一件事情」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