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短缺、東北季風降雨阻收穫 苗栗胡麻機械採收省八成人力、更省時

苗栗胡麻收穫受到人力及天候限制,苗栗農改場因此推動機械收穫一貫化流程,節省83%人力,掌握胡麻採收品質。(圖片提供/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苗栗縣是近年國產胡麻(芝麻)新興產區,但由於相關產業人力不足,且北部地區二期作胡麻採收期容易遇到東北季風降雨,干擾日曬脫粒處理,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推動胡麻機械收穫一貫化流程,透過機械收穫的胡麻淨收益與人工採收差距不大,但可節省83%人力,採收更快速,有助產業規模持續成長。

苗栗縣在102年以前胡麻種植面積不到10公頃,105年後躍升70公頃以上,至今持續成長,迄110年已達112.8公頃,產區包括頭份、後龍、苑裡及通霄等鄉鎮。苗栗栽培胡麻主要為二期作,8月中旬種植,10、11月可採收。

苗栗農改場助理研究員王志瑄表示,胡麻採收方式可以人工,或是如臺南地區以割捆機械採收綑綁,置於田間堆曬乾燥後再脫粒,但苗栗產區欠缺相關採收人力,且二期作容易遇到東北季風降雨,難以田間堆曬,因此開發使用雜糧聯合收穫機直接採收、脫粒,收穫後再以箱式乾燥機烘乾,進而選別、儲藏的一貫化作業方式,可大幅節省83%人力需求,掌握胡麻品質。

機械收穫所得的胡麻成熟種子。(圖片提供/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採收胡麻的收穫機是調整泛用型雜糧聯合收穫機的脫穀部、篩網及風速等參數,使其可作為胡麻植株收割、果莢脫粒及初步風選使用,坊間已有業者提供相關機具。王志瑄說,購置收穫機每臺要價2、300萬元,機械採收模式適合種植面積達20公頃以上農民採行。

王志瑄指出,國內胡麻主要種植品種為「臺南1號」,屬於蒴莢開裂型品種,太早採收,蒴莢尚青、水分含量高,會直接被收穫機敲擊攪爛,太晚採收,則會在田間自然落粒,機械收穫時也可能篩除彈飛,建議植株在3分之至2分之1蒴果開裂為最適採收期。

王志瑄表示,胡麻每公頃產量約700至1千公斤,人工採收約有10%以下耗損,機械採收耗損雖較高、約3成,但扣除人工、採收成本,機械採收(含綠色環境給付獎勵金每公頃5.5萬元)淨收益每公頃8.4萬元,僅比人工採收略少2千元,但人工收穫時間長達18至20天,機械採收可在2天內完成至選別、儲藏作業,考量北部人力及天候限制仍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