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陸食旅味】童話王國的奇幻料理

里加老城區的寧靜午後,充滿緩慢樸實情調。

文字.攝影/劉盈慧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這三個名字像童話故事般夢幻的國度,因位在波羅的海旁邊,統稱為波羅的海三小國。自古以來,他們的國力沒辦法強大到成為統一的文化,在列強圍繞下常被逼著依偎不同的大西瓜,近代歷史上先被俄羅斯帝國收編,一度獨立又被納粹德國占領,二戰後再成為蘇聯的附庸國,長期被強權擺布,活成別人要的模樣。1989年8月23日,兩百萬居民手牽手,從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排排站到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連結出快七百公里長的人鏈,這個稱為「波羅的海之鏈」的和平示威活動,宣誓了三小國的獨立性與民族認同。

高緯、溼冷的波羅的海三小國,主食是耐寒的馬鈴薯、燕麥、黑麥,夏季盛產藍莓、草莓。受惠於波羅的海,高級的鮭魚、鯡魚、沙丁魚、魚子醬等海鮮是餐桌日常。最萬用的蔬果莫過於甜菜根,從前菜到甜點,油煎、火烤、水煮、榨汁等各種烹調手法,變出多樣化的料理。若硬要拆解三小國的文化及飲食特色,我會將它們分別解釋成——西化的愛沙尼亞、文化的拉脫維亞、傳統的立陶宛。最北方的愛沙尼亞總說自己屬於北歐而非東歐,從蘇聯時代他們就會收看芬蘭的電視臺,獨立後幫Nokia及Ericsson做外包代工,累積足夠能量就發展自己的通訊品牌Skype,透過靠近北歐來進入西方陣線。傳統美食雖然比較粗獷原味,以鹿肉、熊肉、野豬香腸、煙燻鯡魚為主食材,但愛沙尼亞人善用精緻的擺盤來妝點,就連餐廳也精心布置,成為如社交場所般的存在。

往南來到拉脫維亞,這裡擁有漢薩同盟時期最大的北方貿易港,放眼首都里加,還有商人建造的華麗黑頭宮,與19世紀興盛的新藝術風格建築群交相輝映,替拉脫維亞增添文化底蘊。觀光客最喜歡去Lido連鎖自助餐店,主餐區都是魚料理,奶油鮭魚、酥炸魚排、奶油魚湯……店員會穿著拉脫維亞傳統服飾打菜,恍如回到中世紀。

我最喜歡南邊的立陶宛,這裡人口最多、糧產最豐富,自殺率卻意外的高。聽當地人解釋,因為在鐵幕時期立陶宛與蘇聯友好,他們擁有理想卻拋不下傳統包袱,就容易走進低潮。立陶宛最有記憶點的料理是鮮明粉紅色的甜菜根冷湯(Šaltibarščiai),喝起來清淡爽口、微鹹微甜,冷湯在歐洲的定義比較像飲品或蔬果汁,難用亞洲料理的邏輯來形容。

PROFILE

劉盈慧 一位背包旅行43國的旅人,我和我自己上路。用地圖搜集文化,用美食理解歷史,逛市場是欣賞庶民生活的總和。曾任聯合報記者,獲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

立陶宛的甜菜根冷湯,像極了加上阿寶色濾鏡的網美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