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人生場】街上的日常神聖

文字.攝影/蘇凌

「妳在拍照喔?」賣菜阿嬤問完,立刻手比愛心,要我再拍一張。阿嬤的攤位,在臺南新營市區的復興路路邊紅線上,紅線不能停車,總能擺攤吧!遮蔭方式也很手工,是在水桶內的好神拖上,綁上一支大陽傘。聽說我在寫市場,阿嬤說:「那妳去問隔壁那間開很久的香紙行,那個男生人不錯!」

那位人不錯的男生,是香紙行的第四代女婿,正坐在桌前讀報。這間香紙行在大白天還是一片烏黑,因為全是檜木結構,四代以來,早已被香火燻得黑亮。連著香紙行的三間木造街屋,二樓立面都有日式玻璃窗拉門,老闆說,店面所在的復興路,過去是新營最熱鬧的地段,有能力者競相在這裡蓋起房子,不過這些款式相仿的街屋,如今也只剩這三連棟較為明顯了。

的確,復興路一帶早在日治時期的地圖上,就密集標示了代表建築群的黑色小方塊,並接壤今日的中山路,直直通往新營車站。這些黑色小方塊之中,有濟安宮、有新營第一公有市場,想當然,公營市場四周,必有街販雲集。復興路岔出去的忠義街,就是這麼一條攤販街,流動街販後來固定向私人承租,有些甚至是買下來了。

忠義街上的賣筍阿姨,30年前就買下攤位後方的房子,當年買時正貴,「這邊可是菜市場啊!」卻沒想到近十年地價連跌,賣出價都不及當年買入價,原因卻是同一個,「這邊是菜市場」,誰料到當時日日把忠義街擠得水洩不通的採買人潮,如今平日幾乎沒人呢?阿姨的兒子也不願接手,因為「這不是人在做的」。

斜對面的菜攤上,高掛著「造福鄉里」、「里政熙春」等五塊木匾額,阿伯大概怕我誤會他的身分,直說「我不是里長啦!是前里長他捨不得拆啦!」仔細看,這些匾額都來自「臺南縣」時代,看得出前里長,真的很捨不得。阿伯直催我去訪問隔壁賣麵包的,「她是這裡的大姐頭,以後要選里長。」據阿伯說,這邊的攤販都歸阿姨管,她不喜歡的人,就難在這待了。「啊不能跟她說是我說的喔,不然我還要送她禮物會失禮(hue-sit-lé)。」隔壁豬肉攤老闆聽了竟點頭同意,被阿伯說成這樣,我都莫名緊張起來,幾次走到麵包攤前又折返,最後乾脆繞到旁邊的濟安宮去。

濟安宮是新營的第一座廟,清朝開始便被當地人稱為「大廟」,藏在巷內,被來勢洶洶的小販包夾,攤位帆布遮雨棚直接沿著廟宇圍牆架起,讓濟安宮多了一圈小屋簷。包夾以外,大廟還被滲透,金爐、保生大帝的坐騎馬爺前、門口兩隻石獅子旁,都成了由廟方收租的擺攤「聖」地,廟埕上整齊排滿的,不是信徒,是機車,整個廟埕都是停車場,比鄰大菜市的大廟,既神聖也極度日常。

PROFILE

蘇凌 本業應該是劇場,但更常進菜市場,並龜速記錄菜市場踏查雜文於粉專「蘇菜日記」。喜歡蒐集老故事,熱愛一切令人絕倒的幽默,絕倒之後,再爬起來將它們寫下。

整個廟埕都是我的停機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