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豬躍升03】保護機制啟動 增加豬源進攻國際

傳統市場肉攤仍沒有冷藏設備。(攝影/記者許素惠)

養豬產業百億安定基金中,以推動屠宰場現代化及肉品冷鏈升級46億元最多,屠宰、冷凍業者不約而同認為,改善老舊廠房、設備,以及補助購買冷鏈車、取得國際認證,為三大近程計畫,中長期目標應該增加豬源,才能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

進口、國產豬分流清楚 各走各的路

電宰豬、雞肉加工調理與倉儲物流公司負責人李春來指出,國內豬肉市場75%至80%都是溫體豬,電宰的冷凍豬肉只占20%,現有的市場模式已維持數十年,一夕之間不容易改變,評估美國萊豬進口,也不會有太大變動,市場影響十分有限,何況進口豬肉和國產豬肉本來就各走各的路,分流得相當清楚,進口豬肉大部分都用做加工及調理,生鮮市場本土豬肉是主力,而且價格很穩定,消費末端的售價,不太會隨著產地拍賣價格波動。

(資料來源/農委會;製圖/農傳媒)

李春來稱讚臺灣豬農很會照顧豬,飼養技術和過去比起來進步很多,肉感很好,同樣是飼養5、6個月的白肉豬,國產豬的熟度就比美國豬好,吃廚餘的黑豬得飼養14至15個月,口感更棒,進口豬肉很難取代,其次因為政府已經啟動國產豬保護機制,明令全國學校營養午餐、國軍等膳食食材都得用國產豬肉,大有引領買風、穩固臺灣豬市場的作用。

李春來說,臺灣豬要獲得國外認同,光有CAS標章不行,CAS只是國內認可的標章,得取得國際通行的HACCP驗證才可以,可先攻進鄰近的日本及各國的華人社區,再據以擴大。

第三代的屠宰業者曾瑞福認為政府要協助屠宰、冷鏈業升級,如同臺灣面對武漢肺炎防疫一樣是超前部署,這樣很好,不過,要全面推動由屠宰端到消費端恐怕不易,建議第一步先扶持廠房及冷鏈設備老舊的業者,包括運輸的冷凍、冷藏車一併補助改善,效果比較顯著,也能較快縮短轉型時程。

國內許多肉品拍賣市場環境也需要改善。(攝影/記者許素惠)

不過,曾瑞福坦言,政府雖說要協助業者提升冷鏈系統,但相關具體施行的方案細節迄今未出爐,到底需符合何種資格、準備什麼文件資料等仍付之闕如,希望趕緊擬定有關的補助施行細則。

農委會畜牧處長張經緯強調,冷鏈從源頭到末端,每個環節都要建置起來,如果只做其中部分是沒有用的,所以會先跟相關對象溝通,廣納意見做為擬定方案的參考。

增加豬源 擴展外銷

至於美國萊豬來臺,是否會衝擊本土豬,曾瑞福認為,現在臺灣市面上就有無萊克多巴胺的美豬,大家都不吃了,何況是含有瘦肉精的,臺灣目前堪稱豐衣足食,不像早年物資匱乏,國人水準已提升很多,不會再為了貪小便宜而買有疑慮的產品。

業者建議政府闢設畜牧專業區,統一建置最新的現代化汙水排放等設施,讓臺灣豬進軍國際。(攝影/林韋言)

曾瑞福指出,豬隻口蹄疫前,臺灣豬肉堪稱世界最好吃,外銷價格很高,為國家賺很多外匯,口蹄疫爆發,失去國際市場是必然,政府當時鼓勵離牧,養豬場大減,加上環保意識抬頭,目前牧場申設條件比過去嚴格很多,即使一切都合法申請,還是會遭附近居民抗議,成為現今產業想再擴大的絆腳石,國產豬也一直無法滿足百分百的內需,國內每天加總約屠宰2萬至2萬5,000頭豬,但全國目前合法登記的肉攤多達1萬7,000多攤,他說:「生吃都不夠,如何曬乾?」遑論外銷。

李春來也有同樣的憂心,養豬已被認為是嫌惡產業,現行牧場登記水汙、空汙等規定,以及住民反彈,在在讓增養格外困難,現有的牧場擴充有限,預估隨著飼主的老化,豬源只會愈來愈不足,如果能利用離島閒置相關用地,統一規畫汙水處理等設施,闢設畜養專區,才能穩定供應出口。

【延伸閱讀】

【臺灣豬躍升01】產地直擊 豬農與消費者看臺豬優勢

【臺灣豬躍升02】落實冷鏈到消費端 臺豬「東方不敗」

【臺灣豬躍升04】建立豬肉國家隊 紐西蘭奇異果是成功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