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採集學】乘著北勢溪漂流的木精靈

文字攝影插畫/坪林故事採集

木精靈和水精靈是分不開的好朋友。坪林地處北勢溪流域,生態資源豐富,除了一般民眾的茶鄉印象,早期其實還曾發展過木業。木精靈在北勢溪上游聚集,雨量大時,村裡的壯丁們上山伐木,捲褲管、打赤膊,趁水精靈元氣旺盛時,順著溪水將木材漂運到坪林市區,再送至宜蘭、羅東紙廠做「paruku」(老一輩的誤音,應為パルプparupu,紙漿的意思)。

走在溪邊,木精靈不經意提起,坪林的林業最早應該從日本時代開始,日本政府鼓勵造林,只要種樹就有補助,1960年代林木業還很興盛,當時坪林主要有兩間木材行:和進、光華。1974年左右,因為進口的紙比較便宜,紙廠停工,木材就沒人收了,當時琉球松還得到嚴重的松材線蟲病害,幾乎全死光,也差不多同個時期,坪林的茶業開始興盛。

人造林的鬃柏仔(tsang-peh-á,琉球松)、杉仔(sam-á,柳杉)是主要的高經濟價值樹種,其他的雜柴頂多為當地居民做家具、生火使用。當時木材需求量很大,本地人也會買外地的木材建房子。木商會混合收不同用途的木材,再依照品質分成木樁、木板、紙,木精靈幻化為各種型態,融入坪林、甚至全臺灣人的生活中。

收材、買材的木商會到山上視察收購,要賣的人也會直接來通知,木商包下來後再雇工去剉。以前扛柴的薪資待遇比做工好,工人沒有年齡、性別限制,連小孩也會去扛,那可能是木精靈最風光的時候,男女老少到山上圍著他,一同忙活,男生剉柴、放柴;女生、小孩則幫忙挑柴、扛柴,運到下坑子口的柴埕。

多虧水精靈的幫忙,減輕工人沉重的負擔。通常在晚春、夏天的時候「放柴」,運用天然的河運順著北勢溪放流,大約三天可以從楣子寮漂到坪林街上,如果中途遇到大雨要趕緊把木材勾起來,擱在岸邊;或像颱風後水流很快,就要在下游坪林舊橋附近的河道裡,用東西堵住,不然水精靈太興奮,一不小心就把木材沖走了。

彷彿擔心我們聽不懂,木精靈收起平常的嘻笑,手腳並用仔細講解放柴的流程:在樹砍下前就要先(用刀子)剝皮,才能脫水,然後剉柴——單人用大齒鋸鋸倒整棵樹,等到尾端枝葉脫水萎凋、變紅後(天氣熱或出太陽的時候速度較快),再把枝條去除,鋸切成不同長度,有三尺、12尺,然後換水精靈出動、放流。

PROFILE

坪林故事採集 原本是一個坪林在地青年的尋根之路,後來受到山林與鄉野的召喚組織團隊。他們發現隱藏在現代生活角落的神祕小精靈,一點一滴找回被遺忘的記憶與神祕的技能力量,將舊時與環境共好的生活延續到當代。將蒐集到的坪林人文故事記錄在臉書粉專「坪林故事採集」。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