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廟埕唱歌

東竹林牛犁歌陣團練

東竹林牛犁歌陣團練。

西港刈香〔註一〕前半年,每天晚上,東竹林保安宮的廟口,都熱鬧滾滾。

東竹林是個剩下一百多人的小庄頭,位於臺南西港堤岸旁。自兩百多年前,古姑媽宮發起刈香以來,就自組「牛犁歌陣」參與刈香,直到今天。夜幕低垂,寧靜的村落突然活絡起來。前任老領隊坐著電動輪椅,來到廟口督陣,年輕的教練帶著一群國小的孩子們,進到廟裡拿道具。我則排好椅子,整理廟裡的老廣絃。

這把老廣絃,是東竹林歷代傳下來的樂器,上面安著傳統的螺殼琴馬,和絲仔線。詳細年代不清楚,但絕對超過一甲子以上。庄裡挨絃的老前輩不久之前走了。我接下這支廣絃,繼續為前場的前輩、孩子們伴奏。絃,比人長壽;樂,比命悠久。絃歌樂舞,貫通古往今來,成就文化。

孩子們拿著敲仔(chhiaùh-á,手持的竹製響板),拖著小牛犁和小鋤頭,來到廟埕中央。自古,歌陣守護神黃牛祖師便傳下規矩,要由還沒抽高的小男生來跳前場。有的扮男,稱為「角」;有的扮女,稱為「旦」。角與旦共舞,相虧相罵作散氣(chò-sán-khùi,調情),配上老人們宏亮的歌聲,與後場絲竹交錯,就成了一場場的車鼓戲。

古人聽曲愛聽悲韻,牛犁歌陣卻愛把悲曲唱成喜劇。老人唱著正經的南管樂曲《共君斷約》:「若還無來,頭上是天。」前場的角卻指著旦,說翻天覆地,壓死你這個「矮仔膣」(死矮子)。旦馬上回嘴,說要壓也是壓死你這個「躼跤烏魚」(死高個兒的)。本來要指天發誓,誓還沒發,架倒是吵得不可開交。

人世已夠多苦情,何不學會苦中作樂?後場笛聲再度響起,猶如夏蟲奏鳴。不久,就是香科期〔註二〕。千歲爺的子弟們,要讓廟口的牛犁歌,再傳唱下一個百年。

[註一]俗稱「西港仔香」,主要活動在農曆3、4月舉行,範圍廣布曾文溪流域近百庄頭,為臺灣少數香(刈香繞境)醮(王醮)合一的祭典,被稱為「臺灣第一香」。

[註二]香科的「香」指的是「刈香」,向神明乞取香火的意 思;「科」則是道教中的法事科儀。三年一科、12年一科,就是三年一次、12年一次的意思。

PROFILE

羅士哲,獨立教育工作者,創辦「台南塾」,為臺南的體制外教育空間。關注議題廣泛,包含文史、民俗、哲學等領域。也是「古意唸歌團」的團長,傳承唸歌的藝術文化。

打扮_小旦
凌晨,打扮好的小旦準備出香。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19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