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銷履歷不只是農產品標章,更是農場管理與集團經營工具

文/林書帆、康椒媛 攝影/謝佩穎

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制度的用意,在消費端是為了讓農產品從農場到餐桌的流向及相關產銷資訊皆公開、透明、可追溯追蹤;其依循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在生產端則能協助農民系統性管理農場。而若想開拓外銷市場,臺灣良好農業規範如何升級,進一步與全球良好農業規範(GLOBALG.A.P.)等國際驗證接軌,將是下一階段的課題。

掃描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上的追溯條碼,迅即展現農業生產歷程,在臺南市麻豆區經營麻豆勇伯農產行的李佳原,常跑臺北市希望廣場、花博農民市集直接面對消費者,消費者掃描他的文旦、白柚後最常詢問的是農藥問題,接著追問為何不改為有機耕作?這時他會說明,自家產品沒有農藥殘留問題;而柚樹多為老欉,突然改變耕作方式,樹勢衰弱老化的風險很高。消費者通常都能理解買單。

產銷履歷有助與消費者溝通,相對容易獲得品質認同

麻豆勇伯農產行通過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的主力產品柚子,承接自父母李勇進、李劉寶英於1975年、1982年種植至今的兩區老欉。1990年代因與臺灣友善通路先驅有限責任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前身綠主張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契機,開始落實草生栽培、施用有機肥料、不施用除草劑等友善環境耕作方式。

臺灣良好農業規範病蟲草害防治主要稽核項目之一為合理用藥,麻豆勇伯農產行原本即以生態、健康為自主管理原則,因此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對李佳原而言,只是將農場管理文件化、公開化。然而有些專業管理,實地拜訪產地才能了解。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專業的他認為,只要不過量、不長期依賴農藥,適時分次薄施化學肥料並不是絕對不好,有別於一般農民認為施肥量與產量呈線性關係的迷思,往往肥傷造成不可逆反應,治療方法除了灌水沖掉鹽基,或種植易吸收鹽基的作物如水稻,恢復期長達10~20年跑不掉。

除了合理用藥,麻豆勇伯農產行提倡四季草生栽培,不同於草種同質性高的果園,隨季節變化各有相應草種,例如秋季柚子採收期可見大花咸豐草、牛筋草、野莧、香附子、狼尾草、野生番茄等,李佳原只例行剪短,「鋤光或單一草種成本很高,對生態也沒什麼好處。而且對比裸地栽培,最大差異在於草生栽培的果實風味比較好。」

李佳原認為:「農民的自主性決定農產品標章的價值。」對專業農民而言,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證書就像大學文憑,卻不可能只靠文憑保證合理收入,如何獲得認同,還是得透過自主管理提升品質經營。早年李劉寶英就有紙本記錄的習慣,紀錄簿詳細記載整年開支、收成、作業時間如灌溉、剪枝、病蟲害發生、施用農藥及名稱,近年則增加即時拍照,透過社群軟體傳訊請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員,幫每棵柚樹、每顆柚子編號的「身分證」也是自與研究員合作開始,李劉寶英說:「早期每棵樹取4個點,檢測pH值、氮磷鉀含量、土壤肥力等等。」採收時撕掉紙袋、剪掉蒂頭後,立刻貼自主管理標籤,試吃每棵柚樹果實風味,成為依消費者喜好推薦的根據。

由於目前農產品批發市場對於產銷履歷農產品仍感受不深,麻豆勇伯農產行的主要合作通路是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郵政商城、永豐餘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笨湖菜市,其中2015年至今平均每年產銷履歷農產品產量,文旦、白柚各約3~4萬臺斤,2018年實質產量更是增加10%~20%,須貼附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卻僅占10%。不過李佳原仍肯定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的用意:「產銷履歷的中心精神應該是各類作物的良好農業規範,從育苗、整地、挖溝、施肥等有一整套流程,詳細記錄田間作業時間,根據這些給消費者一個概念,你吃的食物怎麼種出來、在哪裡種、農民是誰。」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8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