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蠶」是海洋界中的營養聖品,被釣客視為高級釣餌,也是種蝦場必備活餌料,但臺灣種蝦場的沙蠶幾乎都是中國進口;水產試驗所建立本土沙蠶養殖技術,用廢棄蜆殼當沙蠶的家,引入白蝦養殖水,沙蠶在池中鑽進鑽出活動時,可以淨化水中過多有機物,乾淨的水再回歸給蝦子,長大的沙蠶也成為沒帶病原的優質種蝦餌料,過程中沒有一丁點生命被浪費。
野生沙蠶易帶有白蝦致命病毒
沙蠶屬於環節動物門,是一種多毛類生物,又被暱稱為海蟲,擁有豐富的氨基酸、微量元素以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EPA、DHA等等,營養度破表,可以促進蝦類性腺成熟、提高孕卵量、交配率、種苗孵化率,是目前業界最常用來催熟種蝦的生餌,水試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調查,一公斤沙蠶就要價1,000元。
彰化、雲林等沿海濕地原本是野生沙蠶重要棲息地,但工業破壞下已漸漸絕跡;早期民間曾嘗試人工養殖,但因技術不成熟,養不大,業者紛紛改養其他物種,目前沙蠶大多來自中國野外捕撈,帶病毒的風險很高。
科學家曾在沙蠶身上檢出白蝦致命病原「白點病」病毒,以及肆虐全球、導致白蝦急性肝胰腺壞死的腸炎弧菌,俗稱為「早死病」,若要提升白蝦質量,勢必得建立更安全的養殖環境。
沙蠶就愛廢蜆殼和髒水
沙蠶喜歡在紅樹林等泥灘地穴居,用健壯的疣足鑽進鑽出,以藻類和浮游生物、有機碎屑為食,吃飯同時也就扮演了天然淨水器功能,防止水中藻類、有機物過度生長。
臺灣養蝦場養殖密度高,經常產生大量懸浮有機顆粒,容易缺氧、滋生病菌,水試所順應沙蠶習性,發展混齒圍沙蠶(Perinereis mictodont)量產技術,引入白蝦水到沙蠶養殖池,同時用廢棄的蜆殼當底質,打造天然穴居。
實驗證明,沙蠶超愛蜆殼家園,喜歡在縫隙中躲藏,也時不時潛入有機顆粒沉降成的底泥,鑽進鑽出吃東西。
經沙蠶每天攝食、運動、水流擾動,池水溶氧量增加,變得更健康;同時,沙蠶也會進行「硝化作用」,將對養殖生物比較不好的氨和氮,轉成無毒硝酸鹽類。
水試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聘用助理研究員楊明樺表示,不換水情況下,有些養蝦水中的有機顆粒會超過800ppm,不適合蝦子生長,若經過沙蠶過濾降到400ppm以下,就可以給蝦子使用了,「一般業界每平方公尺產出2公斤白蝦就不錯,這套養殖系統可產出6公斤以上。」
無病原沙蠶,提升白蝦防疫安全
而每天拚命吃的沙蠶也成為蝦子最好活餌,此系統每平方公尺沙蠶產量可達3公斤以上,且不帶疫病,提升種蝦防疫安全。
雖然目前這個技術還在實驗室階段,尚未進到野外養殖池試驗,不過產業潛力無窮。楊明樺說,中國也怕野生沙蠶越抓越少,已嘗試在海上養沙蠶,國外更是早就有沙蠶養殖體系,開發出各種沙蠶產品,除了直接當活餌,沙蠶是很好的誘引劑,可添加進其他飼料,讓蝦子更想吃。未來若能進一步提升沙蠶養殖技術,可望增加養殖業者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