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的田野,就是我們的生命:無論豐收歉收 腳踏實地是永不偏移的信仰

對於務農的人而言,農村的一切與生計息息相關,因而有著複雜的意義與感受,但無論收成結果好壞,都是生命、生活的一部分。

對於務農的人而言,農村的一切與生計息息相關,因而有著複雜的意義與感受,但無論收成結果好壞,都是生命、生活的一部分。

撰文╱劉崇鳳 攝影╱鄧富雄、陳芝穎
帶有大武壠族血統的客家女子,現職作家兼肢體開發導師。大學時代登山至今,喜愛高山縱走和長距離步道健行,著迷於生態心理學與登山社會學的探討,著有《同行》、《女子山海》……等七本書,以土地、族群和心靈為動力,書寫成為至深良伴。

這一年,冷得特別久。直到4月清明到來,我家的大棉被還未能收拾進衣櫃。南島高雄客庄美濃的初夏,告別往年悶熱,體感上竟顯「舒適」。我們還不知道,田裡的作物會為這樣的氣候付出代價。只知收割前,美濃四處又見金澄澄的稻田,稻香四溢之時我總感覺幸福。

去(2024)年夏天凱米颱風鬧得鎮上慘不忍睹,水患嚴重,提及淹水後的清淤,人人聞之色變。若不是挺過風雨,不會珍惜收穫一刻。

今年5月上旬以前,老天賞臉,沒有驚人的暴雨,美濃田間少見倒伏,每每騎車於祖厝和鎮上往返,偌大的田野如詩,稻穗在風裡像成群的孕婦在跳舞,稻香是一天比一天更濃、更明晰,我總覺得,身體海底輪之處,彷彿長出根系向下生長,抓住土地,還往地底更深處蔓延。這麼一邊騎一邊感知內在風景,才發現,勞動是一種福利,當中有辛苦也有榮耀。

收割前特有謝天儀式 載歌載舞以饗田中稻米

返鄉10年來,先生小飽種田、我寫作,苦於自己不耐耕種,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每年收割前,我會召集朋友們,到田間以歌舞謝天。我既不慣務農,就注入田野藝術之氣。便以詩、以歌、以舞,送給田。這聽歌觀舞的最佳觀眾,就是即將要收割的稻子們!擺上供桌,倒入去年自家米釀製的米酒,點一把香,煙收藏人的意念,將感謝送上蒼穹。這科技化又資訊爆炸的時代,小小自發式地謝天祭儀,能喚醒人們的遺忘,這是我可以做的。

作者(圖左)與丈夫在收割前自發謝天祭儀,感謝老天爺。
作者(圖左)與丈夫在收割前自發謝天祭儀,感謝老天爺。

每年每年辦理,久了,也成為自家特有的禮俗。想不到最有幹勁的竟是農夫,先生小飽每年這個時候,總會慎重手作點心當供品,今年他用自栽小麥磨成的麵粉和芒果,做了全麥鹹司康和芒果青。我邀請在地夥伴、鄰近的外地朋友來共襄盛舉。客庄含蓄,喜愛唱歌跳舞的人雖不多,但要為天地點幾首歌,一起玩一起嬉鬧,倒是一點不難。

土地上的孩子呀,遺忘了古老的密碼,密碼藏在身體和聲音裡,除了習得勞動耕作的技術、除了追求流量和銷量之外,還有什麼事情能提醒我們莫忘初衷的呢?

躺在稻田中,感受農村氣息、與土地親近,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體驗。
躺在稻田中,感受農村氣息、與土地親近,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體驗。

各方好友齊聚田間同樂 藉美食、鮮花、詩歌獻上祝福

那日午後空氣潮溼悶熱,但天空奇美無比。厚重的積雲鑲上了金邊,人在綠色的田埂上顯得渺小,尖叫聲和歡呼聲卻很大。這田,平日是農夫一人孤獨的修練場,而今就成為活動廣場。這一天他放假,舉香感謝和聽歌看舞就好,多麼輕鬆,這日日揮汗如雨的工作場域,有了不同的可能性。

天地寬廣、稻穗很美,人啊,只是站在天地之間,就好看極了。

有苗栗客庄的朋友在南下的火車上為美濃這一方土寫了歌;有臺南的朋友帶了自己做的動物皮鼓來。供桌上出現一顆碩大的木瓜,誰帶來的呢?有人抱了一大束香水百合,蹦蹦跳跳說要獻給老天;有人拎著一箱農會超市的爆米香前來,說很好吃喔;有人提著一手冰啤酒,大熱天底下啤酒罐不停地出汗(再冰一點沒關係);還有朋友,特意準備經典的生乳捲,只盼不要太快融化,跳完大家才有得吃……。因為用心,這回供桌上首次出現三顆不同品種的鳳梨,旺旺旺,一路給他旺到底。

在寫作者的眼中,藍天底下的金黃色稻田是那麼美,在農人眼中,他們最在乎的卻是什麼時候能順利收割。當環節不能全握在自己手中,得看天時、看地利,還要看代耕業者以及烘穀廠碾米廠能否順利排上?只有沉甸甸的穀子確實落進太空包裡,這一季才算有得吃、才算放心。那個天地美或不美,他們並非不懂得欣賞,而是沒更多條件鬆懈下來欣賞。不能懈怠,收穫後緊接著是接訂單、確認數量、包裝寄送,在第一線生產者眼中,田野代表著生計。

謝天供桌的組成,包含各種水果、鮮花,是來自各地友人的餽贈與分享。
謝天供桌的組成,包含各種水果、鮮花,是來自各地友人的餽贈與分享。
黑狗在尚未水泥化的田埂上休息。金黃的稻田雖美,但農人看著這片景色,最先想到的卻是收割與後續處理等實際的事情。
黑狗在尚未水泥化的田埂上休息。金黃的稻田雖美,但農人看著這片景色,最先想到的卻是收割與後續處理等實際的事情。

沒有務農卻渴望與土地連結 無條件付出歌舞感動農家

謝天歌舞的存在,能讓農民確實看到具體放鬆的條件,我們大概是跳得太開心了,不知什麼時候田的前後,莫名聚集了觀眾,是鄰地工作的新住民、是對邊居住的阿伯……。當我們從田埂跳到馬路上圍圈,一位伯母戴著斗笠拄拐杖經過,站在路口繼續回頭看,她的嘴角上揚,眼神充滿溫度。

原住民朋友問農夫小飽:「前面那是什麼山系?」小飽低聲回應:「茶頂山。」隨後,嘹亮的人聲中唱出「茶頂山」的名字,我感覺到所屬之地突然鮮明起來的亮光。

這些朋友不務農,卻渴望與土地連結,沒有利索的農務勞動和專業實際的農業技術,卻因不在第一線生產,毫無現實包袱而更顯真摯單純,他們無條件地來,唱唱跳跳熱鬧一場,無條件地給出去。

農家如我們看在眼裡,默默地被感動了。

謝天歌舞引起路過的阿嬤駐足觀賞。這些儀式讓農民感覺放鬆,也默默被感動了。
謝天歌舞引起路過的阿嬤駐足觀賞。這些儀式讓農民感覺放鬆,也默默被感動了。

看收割機開進稻田收取稻穗 感受一碗米飯背後的心血累積

隔日正式割稻,世襲代耕業者興哥依約開著貨車前來,我站在邊側,看開收割機的大哥下車調整機具、搭檔的新住民阿姨在一旁大聲呼告;興哥站在水圳旁,指揮著收割機放穀子的角度,而站在貨車上的農夫小飽,則拉穩了太空包準備接穀……天氣晴朗,前日歡快猶存,今日收割更是順暢,刷刷刷三兩下,眼見四分半的田地一下就要收完了,興哥和小飽又跳下田,撿拾著地上未被收割機完整收取的稻穗,彎腰蒐集,隨後一把一把直立插入即將要收割的區域,等收割機經過。大群的白鷺鷥與八哥眼巴巴尾隨在收割機的後方,靜候藏在稻稈間的蟲子掉下來,這頓大餐得來全不費工夫。

餐桌上一碗米飯,涵容了那麼多故事和那麼多人的心血,若不生活在農村,難以切身體會,體會無止盡的農活有多麼嚇人、體會天地人的交織有多麼動人,那對田的依戀,才油然而生。

對農家而言,收割是大半年辛勞之後最重要的時刻。
對農家而言,收割是大半年辛勞之後最重要的時刻。

還慶幸今年收割順利圓滿,才驚覺不妙,這收穫量……就兩個太空包嗎?「這正常嗎?」我忍不住問小飽。「今年比較少。」農夫倒是很冷靜。

再過兩日,小飽從烘穀廠分裝完穀子回來,異常沉默。他什麼也不說地直接上樓,悶頭睡覺。我小心地旁敲側擊,農夫才說產量少。但這樣說我其實沒概念……很少?是有多麼少?

……什麼……竟破了返鄉10年來的最低紀錄嗎?!

一片金黃燦爛未如預期豐收 回歸質樸實在日常才是真本事

看似一片金黃燦爛其實是個幌子,高雄147的穀子,空包彈出乎意料地多。以至於烘穀篩完過後,收穫量銳減。農夫要消化現實,就讓他睡。我卻暗自狐疑,為什麼?該做的我們都有做啊。

後來有機會上區公所,與農業課課長閒聊,才知迄5月底為止,美濃的稻作產量普遍不佳,只要是過年前優先插秧的,產量多數都只有往年的一半。

這一年,春天不暖,冷的時間太長,使得秧苗分蘗不完全,引花數更大受影響。就這麼恰恰好,美濃首選品種――高雄147號的稻榖畏寒,今年早早收穫的農民幾乎皆歉收。課長投以關懷的眼神,提醒我們可以留意農民災害補助的相關訊息。

慰問交流、相互打氣,似乎也就,慢慢過了。好在6月收割的另一塊田,台南16號臺南越光米的收穫量還算不錯。這麼走過豐收歉收、走過陽光雨露,高潮迭起之後,回歸日常,才是真本事。想起過去曾神往於三浦紫苑小說《哪啊哪啊神去村》中質樸實在的聚落生活,而今不用靠閱讀來滿足自己了――美濃就是,我找到心中那個小村莊了!我們的田野,就是我們的生命,這是我庄的信仰,無論豐收歉收,永遠不會偏移。

自產自銷的小農,遇到歉收固然心情沉重,但與鄰近農友打氣、交流後,也能回歸樸實的日常生活。
自產自銷的小農,遇到歉收固然心情沉重,但與鄰近農友打氣、交流後,也能回歸樸實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