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粥烙印生活的足跡

口述.圖片提供/瞿欣怡 整理/廖詠恩

我很喜歡喝湯、吃粥,尤其是心情不好、疲憊生病的時候來一碗熱呼呼的粥,再幸福也不過如此。

讀大學時常和同學去跳舞,直到凌晨出了舞廳,會去復興南路的清粥小菜街吃點心;或是回到文化大學,陽明山上的麥當勞附近也有一間清粥小菜,我們去的時間點剛好和早起運動的阿公阿嬤交接,只不過他們是來吃早餐的客人,而我們吃的是宵夜。

畢業後住在永和樂華夜市附近,那裡有一攤在賣香菇肉粥,我愛到住在那的一年間幾乎每天都去吃;後來移居花蓮,我很常光顧市區的一間蚵仔鹹粥店,吃粥配油豆腐、滷虱目魚肚,真是超療癒的。

我的冰箱裡都會放著辣豆腐乳、海苔醬來配白粥。而我煮鹹粥的方式像是湯麵的變化版,就是把麵改成飯而已。把蒜末、蔥白爆香,加入醃好的肉片一起炒,再倒入水、白飯煮成粥的樣子。

現在經濟狀況比較好,湯底改用進口的日本高湯,等米糊化成稀飯狀後,再拿出常備的小卷、蝦子、干貝——沒錯,就是這麼浮誇——丟入鍋子,轉小火燜到熟,撒上芹菜、白胡椒粉,就完成超豐盛的海鮮粥了。每次媽媽來,我就會煮一碗給她,干貝多加幾顆,讓她開心。

比起做一頓飯,煮粥相當方便。做飯還要一道菜一道菜地炒,飯後有一堆鍋碗瓢盆要洗,但是煮粥只要洗那只鍋子就行了,這也是吃粥另外一個讓人感到幸福的地方。

PROFILE

瞿欣怡,新竹人,現居臺北。曾任職媒體,以最日常的文字寫作,曾獲《中國時報》開卷美好生活書獎。現為小貓流文化總編輯。著有《說好一起老》、《肯納園,一個愛與夢想的故事》、《夾腳拖的夏天》等書。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19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