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總編輯|嘉義大學校長艾群:智慧農業不僅提升效率,兼顧市場風險與食品安全

68卷7期客座總編輯-艾群

臺灣農業的自動化技術研發已經行之有年且十分純熟,嘉義大學在十幾年前研發的「脈衝式音波鳳梨品質檢測電腦數位化自動分級系統」即是一例,雖然這些技術有時受限於市場或產業規模,因此未能擴散推動。然而,智慧農業不只限於硬體、科技層面,這是它與工業4.0的不同之處。

智慧農業要關注的有3個面向,第1個是基本面提升效率與效能;但一旦效率提高,產量增加,就容易出現產銷失衡問題,因此第2個要重視的就是降低農民面對的市場風險。小農之所以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就是受限於資訊不對稱,因為他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了解、蒐集資訊。大農、小農的差別除了資本,很重要的區別在於大農能更快掌握市場資訊,如果政府能建置一個市場資訊的軟體介面,那麼臺灣的合作社都有機會成為大農。由於牽涉商業利益,所以須由公部門來推動。

第3個則是安全問題,包括生態環境與食品安全層面。比如臺灣想推動有機農業,必須建置一個系統從源頭管制資材,農藥、肥料銷售都能追溯,種植地點的土壤狀況、是否受到汙染也要掌握。或者透過灌溉渠道閘門控管自動化,結合即時監測水質重金屬汙染,如果水源受到汙染就不開啟閘門。這些都是智慧科技在農業上的可能應用。

智慧科技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提供即時正確的資訊與資源合理化分配,讓農民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例如臺灣水果外銷時若遇到農藥殘留問題,如果有一個資料庫能即時更新各國農藥相關法規、安全標準的變動,對農民和出口商來說就能避免風險。

臺灣的農業分工,可以朝向小農負責生產、大農負責經營管理去發展,類似契作概念。彼此之間再透過共享經濟模式分配資源,就像旅宿出租平臺Airbnb一樣,不實際擁有旅館也能經營旅館業。即使不實際擁有農田,將許多小農整合起來,也可能成為大農。這便是智慧農業發展成熟後,可以預期臺灣農業將會出現、有別於以往的產業鏈樣貌。

達人PROFILE

嘉義大學校長  艾群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農業工程博士,現任嘉義大學校長、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曾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科技審議委員、台灣生物機電學會理事長、嘉義縣政府農業顧問。專長為超音波技術、生物微機電系統、自動化工程。

 

本文轉載自《豐年雜誌》2018年7月號,《豐年雜誌》電子書平台,請參考:udn讀書吧TAAZE讀冊生活HyReadZinio華藝線上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