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觀糖事】之三:控制一切的美國

文、攝影/ 阿潑 首圖提供/ Public domain

(本文章為系列專欄的第三篇,第一篇請見【菲關糖事】之一:蔗糖之島

(第二篇請見【菲關糖事】之二:殖民與糖

如果說,菲律賓的糖業從西班牙殖民時期開始發展,那將它推向黃金時期,則要從美國接手開始算起。一八九八年,美國假借船艦緬因號(Maine)在哈瓦那外海被西班牙擊沈為藉口,向西班牙復仇,戰線從加勒比海延伸到馬尼拉灣,三個多月的戰爭在美國勝利的旗幟下畫下句點,殖民地所有權遭到重新分配,對爭取獨立多年的菲律賓人來說,更是打擊。

至今,菲律賓人對美國愛恨交加,尊敬美國、感謝美國庇蔭的有,但也有不少知識份子不滿美國從未抽手的干預,甚至痛批那些「文明的果實」,例如人們不斷宣稱美國帶來的民主(democracy)、獨立(independence)和教育(education),被左派戲稱是「死」(DIE),那些看似進步的成果是加速菲律賓死亡的進程。

不只左派這麼說,鄉下的農民也如此抱怨,當我在內格羅斯鄉下與蔗農聊天時,Salvador Sanchez突然問我對美國的看法?而後自言自語,「美國把我們害得很慘,如果不是美國,菲律賓農民也不會這麼糟。」

Salvador 對著那些堆積成山的甘蔗指了指:「糖業崩潰,農民活得辛苦,都跟美國有關。他們控制了一切。」

這個老農並非無的放矢,近代菲律賓糖業問題,確實與美國的「帝國擴張」脫離不了關係。

八月,美西戰爭結束後幾周,各地舉辦各種活動慰勞傷兵、歡慶勝戰,也慶賀古巴、菲律賓和波多黎各成為美國殖民地。例如,在科羅納多的丹佛,人們就製造了一個仿製緬因號的「糖果戰艦」(candy battleship)來慶祝,這活動吸引了一萬五千多人參加,年輕婦女則在上頭販售糖果。類似這樣的慶祝活動在戰後十年間不斷在美國各地複製舉辦,美國人透過糖果砌成的「緬因號」來記憶這場戰爭,他們明白意識到,佔據這些地區的意義在於糖業擴張。「糖」是戰利品。

1898年,美西戰爭的戰線從加勒比海延伸到馬尼拉灣。(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

美西戰爭後,美國在國際上取得新角色,在貿易上躍升帝國之位。這身份展現在報紙頭條和餐桌上,也現身在糖桶裡或鄉村雜貨店的糖櫃中,在華盛頓的政策修定中更是如影隨形。其中一個倡議者清楚指出:「比起其他商品,糖更是擁有可以攪動華盛頓政治惡魔的力量。」

但已發展出甜菜製糖產業的美國並不真的那麼需要蔗糖。相對於白人耕種的甜菜,生長於熱帶地區的蔗糖與其糖業,被視為落後地區的產物,有著原始且負面的意象,因此,為了避免「污染」進步且文明的社會,有些美國人鼓吹應該以甜菜/糖自足為目標,讓蔗糖留在他自己的原初社會;但也有人反對,認為海外擴張可以使這些地區文明化,也可以為熱帶糖產業帶來現代機械、科學、農業方法。

擴張論者主張,讓本土農業方法融合當代技術會成為一個全新的糖業操作意象,糖會成為現代需求,美國人則可以從此產業中獲利。這產業應該被鼓勵為白人社會的獲利所在。

打敗西班牙後,美國內部面對許多待解決的問題,像是該拿這些西班牙舊殖民地怎麼辦?是否應該視其為美國的一部份,或是應當排除在國內政策外?當時這個國家面對國內複雜的族群關係,國境之外的新殖民地族群,無疑增加了統治管理的難度,而這些議論不僅攸關著這些地區和美國的關係,也涉及關稅處理。

一八六八年,美國國會才通過第十四項修正案,這項修正案指出,不論種族或居住地,美國公民都受到法律保護,否則國會有權調節。最終,美國以「附屬」來概括菲律賓、波多黎各等地,而第十四項修正案並不擴及於這些地區,因此,國會特別針對這些地區制訂貿易、稅收和公民政策,以方便管理。

美國擁有一套保護本土糖業和市場的方法,這些殖民地的糖業也被納含在保護的範圍之內,於是在高關稅的限制下,得以避免和進口糖業競爭,從而獲得高額利益。美國政策制訂者和投資者共同創造了一個強大的「糖業帝國」,也在菲律賓和古巴等地扮演重要的產業現代化角色,一直到二十世紀,影響力不墜。

但我們得回到菲律賓角度來看這件事:美國佔據菲律賓前,對外貿易是非常活躍的,對象遍及各大洲,從歐洲、日本、中國到拉丁美洲都和菲律賓有著貿易關係,糖和煙草為菲律賓掙得大量外匯。然而,當美國殖民美國,將菲律賓納入了廣大的國內市場後,便藉著經濟影響與市場合作,來抵銷菲律賓的獨立和抵抗。

一九○九年,美國國會頒布了佩恩·阿爾德里奇關稅法(Payne-Aldrich Tariff),美菲之間實行免稅貿易,但菲律賓進口美國的商品數量受到限制。與此同時,美國工業品在菲律賓卻有絕對優勢,獨佔菲律賓市場,致使菲律賓對美國依賴加深--怕影響市場與經濟,無法得罪美國,同時,美國能從古巴取得蔗糖與煙草,並不一定得依靠菲律賓,菲律賓的影響則相對小很多。

一九一三年,美國政府頒佈新關稅法,取消菲律賓商品進入美國的數量限制,免關稅與無限制保護了菲律賓的糖業市場,菲律賓也因此免於受國際糖價變化影響,卻無法改變市場壟斷的事實。很多菲律賓學者因此認為,即使自由經濟貿易為菲律賓帶來繁榮,但卻形成過度依賴,並讓菲律賓忽略了與他國的關係,「這種自由貿易對美國來說是真正自由的,對菲律賓人來說卻不自由。」

從數據中可看見這種壟斷性經濟影響,一九三○年代中後期,菲律賓進口總值有七成是美國,出口有八成都是和美國交易。

在美國統治期間,菲律賓國際貿易數額幾乎為零,這種單一經濟作物市場和貿易傾斜的危機很快展現,在一九二○年代末期,菲律賓糖價下跌四分之三,對外貿易份額下降一半,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三年,世界經濟危機中,主要產品出口值下降五五%,大批工人失業,到了一九三二年,約有一百二十萬失業數。

美國也不好過。一九二九年,美國經濟大蕭條,貿易保護主義呼聲盛行;一九三四年,美國為了保護在加勒比海地區的商業利益,控制了巴拿馬運河,發動了「香蕉戰爭」,進行軍事干預。對於菲律賓等地實施食糖供應量管制(quota system)之外,還順應本土生產商增加配額要求,降低菲律賓等地的蔗糖進口配額。

這決定起於大蕭條後菸農、糖農和工會的積極抗議,他們希望降低進口,保護本土市場與產業利益。約莫也是在這個時期,美國鬆動態度,決定讓菲律賓成為真正的「外國」,贊成菲律賓獨立。

當然這背後還有一個隱而未說的原因,就是擔心貧窮的菲律賓更拖垮美國,成為其經濟負擔。於是通過海泰丁斯麥可達菲法案(Tydings-McDuffie Act),協助菲律賓走向獨立。換句話說,菲律賓獨立,某種程度之下,是美國本土農業、工會的推波助瀾。

除此之外,這個獨立法案也附上了美菲關係,確保兩者之後的貿易不因菲律賓獨立而中斷:菲律賓與美國一般自由貿易繼續有效十年,但出口到美國的砂糖及其他與美國國內產品相競爭的菲律賓出口產品,則將受到限制。

太平洋戰爭爆發,阻擋了菲律賓的獨立之路。日本對菲律賓感興趣,但並不需要他的糖,因為台灣已有非常足夠的糖產量,日本重視的是菲律賓的棉花和礦產資源,於是佔領菲律賓。戰爭結束後,美國宣布菲律賓獨立,隔年,實施菲律賓貿易法(Philippines  trade act )貝爾法案(Bell act)建立八年內美菲互惠免稅貿易原則,好維持一九○九年以來的貿易制度,並決定八年後逐步課稅。

菲律賓獨立後,與美國的糖業貿易關係仍然維持,一九五六年年美國頒佈食糖法,明文規定美國生產商在本地市場未來增長中,不但可獲定額分配,還可在超額需求的調配安排下獲得優先分配。

蔗農在菲律賓的生活困苦,有深厚的歷史因素,受到長期的國際政治與經濟所影響。

這個時候到一九七○年代,菲律賓出口美國的蔗糖總量還有二五%到三○%。帶一九八五年,新的進口法案實施,出口到美國的數量大幅下降,嚴重影響到內格羅斯蔗農的收入與生活,加上馬可仕行新經濟政策,由政府壟斷糖業,致使蔗農生活更是不堪。

在一九八○年中後,在國際糖價大量下降時,長期依賴美國並遭到背棄的菲律賓糖業,終於自食苦果,捱不過這場災難,終至只種植蔗糖的內格羅斯落入飢荒地獄,大量兒童餓死,蔗農忍無可忍,起身反抗馬可仕政權,而後遭到屠殺…,簡直一連串環環相扣的悲劇。

「你覺得美國如何?」當Salvador 這麼問時,我只能苦笑。

「我很討厭美國。」他說,「我也恨馬可仕。」

我只能楞楞看著他,聽著他繼續批評,「我們受太多苦了。我們蔗農受太多苦了。但我們沒有停止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