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常見羊品種圖鑑:乳用品種來自瑞士 肉用羊也有本土品系

(攝影╱吳尚鴻)

(攝影╱吳尚鴻)

撰文╱洪與成

童話繪本或卡通裡面的小羊,常常長得白白淨淨,然而,如果走進臺灣的畜牧場,會發現實際情況跟故事裡面有出入——確實能見到白色的羊,但也有深棕色、紅棕色、黑色等不同毛色。這些各色各樣的羊隻以山羊為主,從世界各地引進,造就牧場多采多姿的樣貌,也代表臺灣養羊技術觀念逐步成熟、發展至產業化的歷程,但它們究竟都是什麼品種?乳用和肉用的羊又各自有哪些?

臺灣黑山羊 肉用羊品種

見到名字裡面有「臺灣」,便可以想見牠是臺灣的本土品種。但實際上,臺灣黑山羊最早應是來自中國華南地區,隨著當地人移居臺灣一併引進放養,之後逐漸適應了臺灣的氣候風土,也成為臺灣常見的山羊品種。

臺灣黑山羊毛色為黑色或黑褐色,有耐溼熱、耐粗飼等特性,主要作為肉用,但體型較小、換肉率較差,導致在經濟效益上較為弱勢,因此並非目前飼養的主流。不過,其精肉率高、脂肪含量少,加上早期流傳評定狗肉等級的「一黑、二黃、三花、四白」也被部分老饕套用在評定羊肉等級上,一身黑色的臺灣黑山羊因此有不少忠實擁護者,在市場上價格處於高檔。

政府從1987年起針對臺灣黑山羊進行保種,目前主要的品系包括恆春品系、花蓮品系,皆於2014年通過品種權登記。

(圖片提供╱畜產試驗所南部分所)
(圖片提供╱畜產試驗所南部分所)

撒能山羊(Saanen) 乳用羊品種

撒能山羊原產於瑞士撒能河谷(Saanen Valley)而得名。撒能性情溫馴,且母羊的泌乳量高、泌乳期可長達8~9個月,平均每日產乳量可達3公斤以上,且繁殖性能佳,成為全世界最普遍的乳羊品種。

毛色為白色或乳白色的撒能,是許多民眾熟悉的乳羊形象,皮膚則為粉紅或黃褐色。在溫帶地區,撒能山羊的背部與大腿部,會有較長的毛髮,但在臺灣飼養時,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換毛現象,以適應臺灣氣候。

撒能山羊是最早有計畫性地引進臺灣飼養或育種的品種。1919年,臺灣正值日治時期,日本人神谷清尤首度引進撒能山羊,隨著戰後國民政府來臺,引進乳羊品種時也持續引入,撒能至今仍是臺灣主要乳羊品種之一,主要從美國引進。不過,由於撒能山羊不耐溼熱氣候,也不適合粗飼,並非臺灣最理想的乳羊選擇。

(圖片提供╱中華民國養羊協會)
(圖片提供╱中華民國養羊協會)

阿爾拜因(Alpine) 乳用羊品種

阿爾拜因屬於中型到大型羊,也是泌乳期長、泌乳量多的乳用羊品種,每頭羊的平均日產乳量也在3公斤以上,在國際上的平均產乳量僅次於撒能,乳脂率則有3.0~3.5%,可用於製作奶油、起司、肥皂、冰淇淋等。

與撒能、吐根堡相同,阿爾拜因也發源於瑞士,但又可細分為瑞士、法國、英國、洛克、澳洲等5個品系,目前包含美國、臺灣主要引進法國品系。阿爾拜因毛色多樣複雜,包括黑、白、紅棕、灰色及褐色等不同組成,大約可以歸納成8種主要類型。體格結實強壯,適應力強可以粗放飼養,是臺灣目前最主要飼養的乳羊品種。

(攝影╱王士豪)
(攝影╱王士豪)

努比亞山羊(Nubian) 肉乳兼用羊品種

努比亞山羊是由英國育成的山羊品種,屬於大型羊。在選育過程中,引進北非、印度等地的公羊雜交,含有熱帶羊的血統,得以適應臺灣溼熱的氣候環境,成為臺灣最重要的肉用羊品種,或雜交選育後代,臺灣育成的品種「吉安山羊」,就有50%努比亞山羊的血統。

其毛短而光滑,顏色以褐色為主,也有黑色、棕色,部分個體雜有白斑。繁殖效率高是努比亞羊的優勢。

作為肉用羊,其生長到上市時間較長,但肉質細緻、口感好是優勢,也可與其他品種的肉用羊雜交,選育出更佳的肉用後代。肉用之外,努比亞山羊也可作為乳用羊,如做產乳用途,其缺點是產乳量、產乳期較短,且懷孕後產乳量會快速下降,但產出的羊乳濃厚,乳脂量可高達6.5%,有的乳羊場會利用努比亞山羊的羊乳,調節羊乳的乳脂率,以符合羊乳工廠收乳的標準。

(攝影╱吳尚鴻)
(攝影╱吳尚鴻)

波爾山羊(Boer) 肉用羊品種

波爾山羊的原名Boer,意指「南非的荷裔族群」,也道出其起源。波爾山羊是源於南非的山羊品種,由當地的荷蘭裔居民選育、改良而得,過程中或有歐洲、北非或印度的山羊血統,能夠適應熱帶或亞熱帶的氣候環境。

波爾山羊體軀呈長方形,四肢強健,毛色變化多,通常頭、頸部(肩胛骨以上部位)以紅棕色毛為主,但有面積不一的白斑,肩部、軀幹則以白色為主。除此之外,也有幾乎整身全黑、全紅(允許5%以下白斑)的純色品系。

作為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肉用羊品種,波爾山羊有著體型大、增重快、繁殖效率高、早熟、耐粗與抗病力好等特性,令其經濟價值高漲,深受國際喜愛。

(攝影╱吳尚鴻)
(攝影╱吳尚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