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4年2月號 餃好聚寶

吃餃子是平凡、方便,卻簡單就讓人感到愉悅、飽足的事。

可水煮、也可煎炸的中式餃子,溫熱入口與涼食皆宜的古早味臺灣水餃,還有各式異國風土、手藝的餃子,以及更多作為搶眼配角的蛋餃、燕餃等,餃食花樣繁眾,大約沒有菜色能與之比擬。

本期邀請黃婉玲老師與張曼娟老師專文寫餃,以動人溫暖的文字,引領我們深入認識兩款在地重要餃食:一、以地瓜粉製皮的「臺灣水餃」,二、由麵粉做皮的「中式餃子」。採訪團隊也走訪製餃、賣餃店家,深入探詢地瓜、韭菜、黑豬肉等,粉皮與餃餡產地發生的故事。

餃子外表結實飽滿,既團且圓,格外令人感到溫暖與安慰;更有甚者,認為其形如元寶豐盈,象徵財富鍋中滾滾,落入盆中越聚越多。各式餃食風味不同,共通的,是對記憶中那餐難忘餃食的念舊,與吃飽後身心俱足,生活能繼續前進的動力。讓今年也如餃丰腴,內外俱美。上媠(suí),上好。

餃好聚寶,年豐有餘,怎能不愛餃子?

中式餃子
鄉間小路
【餃指南】在臺灣,餃子的多重身世

就著熱鬧的蒸騰白霧,撈起胖嘟嘟、滑不溜丟的粉白餃子盛盤,湯汁燙口的呼呼聲中,不免俗要配上一碗重口味的酸辣湯,解飢也解了身體渴望溫暖的饞。這般平凡卻又滿足的一餐,既可以是單人份、簡單抵達的幸福,也能成為一家人圍聚,團圓桌前的豐盛「食」光。

餃子發展淵遠流長,世界各地皆有屬於在地的餃子文化。餃作為主食,在臺灣可依餃皮概略分出兩種餃品:地瓜粉皮的臺灣水餃,以及源自中國的中式餃子。

作者黃婉玲。生長於臺南,著有《總鋪師辦桌》等十多種臺菜典籍。
鄉間小路
【鄉間食堂】追憶逝水餃食——臺灣水餃

各地都有自己的餃食,或許形狀不同,但都稱為水餃。臺灣早期也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水餃,採用地瓜粉做外皮,包覆蝦米、筍丁與肉末;和現代熟知的麵皮水餃形狀相似,但作法不同,我從小到大也都跟隨長輩的叫法,理所當然稱它為「水餃」。曾幾何時,我心中的水餃被改稱為「水晶餃」,儘管十餘年來我極力試圖為「臺灣水餃」正名,但水晶餃之名幾乎已取代自小熟知的水餃。無奈一道臺灣庶民古早味的水餃,正在我眼前逐漸失真,而我卻無力挽回。

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吃一顆美味與時共進的臺灣水餃

「人的口味會變,食材也是。」三十多歲接手「克林台包」經營的劉音岑,迄今已十二年,談起這些年大刀闊斧的營運策略,將原本地方老店改造成傳承在地文化的臺南名店,她語氣明快俐落、思路清晰的說:「百年前的天氣、環境跟現代已然不同,食材的味道也已有所變化……緊抓著『以前的味道』不放,不願適度改善、調整,這樣的店其實滿難找到未來。」與時共進,維護傳統滋味文化,更不斷嘗試追求各種現代美味可能,是克林台包逾七十年仍屹立茁壯的原因之一。

陳柏亦與萬川號傳承百年臺味的臺灣水餃。
鄉間小路
臺灣水餃.好食店

若是提到臺南臺灣水餃的滋味,就絕對必須要認識萬川號。創立於清代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傳承百年手工食品技藝,以漢餅、臺灣水餃、肉包、香餅(膨餅)等美味糕餅、點心享譽全臺。目前由第四代陳冠州主力產品製作、弟弟陳柏亦協助經營管理。陳柏亦說:「臺南很多臺灣水餃店,老師傅都是從我們這出去的,大家受萬川口味影響很多。」

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關於寶島種滿地瓜的那些事

地瓜,也稱番薯或甘藷。在早期臺灣經濟困頓的年代,地瓜曾是農家子弟充飢或餵養豬隻的常用作物,與臺灣農村的命脈緊緊相依。身為農村子弟,「瓜瓜園」的產地經理沈奕岐回憶長輩談起童年的印象,總少不了那道番薯籤永遠比米粒多的「番薯籤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