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種苗場
為推動原鄉部落作物永續利用,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合作建立原鄉小米種原保存體系,一路走來近三年的時間,與原鄉的夥伴一起建立各地小米品系性狀調查及提昇種子品質與發芽率,同時實現「種子留在部落」的保存體系。
消費者在選蛋品時,常會選擇蛋黃顏色偏深黃色(或橘色),蛋禽飼養業者為了迎合大眾以及提高價格,會在飼料中添加胡蘿蔔素、蝦紅素等脂溶性色素,這些天然色素對飼養家禽蛋黃的著色及營養相當重要。因此,可以將番茄副產物如果皮渣、果肉添加於飼料中,且有維持飼養禽畜健康之效益。
上盛育苗場場主侯嘉靖認為:「育苗業就是服務業。」種苗產業分工精細,農民栽培蔬果,是由專業育種、採種的上游種子商將種子賣給中游育苗業者,育苗業者做育苗的代工服務,再提供育成種苗給農民栽培。「育家種苗場」場主呂育家則表示,種苗透過嫁接可提升抗病力及環境適應性,氣候變遷下作物栽培受到環境的挑戰愈來愈大,農業要穩定生產,嫁接育苗場扮演的角色將愈來愈重要。
臺灣種植綠肥作物的歷史由來已久,即便在1970年代化學肥料興起時,綠肥一度式微,但主管機關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現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與種苗改良繁殖場(簡稱種苗場)仍持續推廣綠肥,因為綠肥有相當多元的功能,不僅能提升下一個期作作物生產力,也對整體生態有益,更能幫助維持土壤環境平衡,減緩土壤因過量施用化肥持續惡化,是永續農業不可或缺的一環。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培育販售樹木苗木,推廣容器盆苗,採用「空氣斷根盆容器」育苗技術,有助培育苗木根系完整,提高移植成活率,相較傳統塑膠袋、美植袋育苗,苗木成活率7成多,氣斷根盆苗成活率可達近9成。種苗場每年培育臺灣土肉桂、樟樹、光臘樹等31種、約1萬餘株苗木,可供民眾選購。
國內有機栽培面積逐年提升,今年4月已達8千9百多公頃,有機農業在田間採取有機管理,但種苗或種子是否有機卻是長期的痛點。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已著手規劃30公頃有機種苗生產基地,預計3年內就先可生產出第一批符合有機驗證的硬質玉米及大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