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漁民一前一後地扛著豐收的蝦皮,正準備前往魚寮。(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阮義忠攝影)
封面故事
馬祖蝦皮風雲錄,消失的蝦滋味

走入年貨大街的南北貨攤、傳統漁港或市場,在玲瑯滿目的滿滿乾貨中,總能見到表皮薄透、呈淡黃色、綴有兩個黑亮小眼的小毛蝦。沒有飽滿的蝦肉,存在感有些稀薄,這種毛蝦被稱為「蝦皮」。現在市面上看得到的臺灣蝦皮大多來自澎湖或屏東東港,不過你可知道,就在幾十年前,位於臺灣西北方的馬祖列嶼,才是輸出這群小蝦的大本營。鼎盛時期的馬祖曾有年產百萬公斤的亮眼成績,成功打入日本、香港市場,是1950、60年代臺灣的蝦皮重要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