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臺灣的「低腳烏尖」(Dee Geo Woo Gen, DGWG)是水稻綠色革命主力品種「IR8」母本,對全球農業發展及糧食供應貢獻厥偉;一旁的IR8父本「Peta」植株高度除了和IR8、DGWG有明顯差異,還出現倒伏情形。(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吳以健)
豐年雜誌
綠色革命 育種與農業現代化改變全球:雜交育種簡介(三):糧食作物的育種

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估計,全球人口已於今(2024)年4月突破81億人,相當於1900年全球4億人口的20倍、1960年30億人口的2.7倍。百餘年來全球人口之所以能達成巨幅成長,不可或缺的基礎之一,就是滿足糧食需求的農作物。農糧生產在上世紀中葉歷經革命性的發展,糧食作物的品種研發堪稱重中之重,也就是所謂的「綠色革命」

臺灣水稻育種興盛,品種非常多元,圖為栽種於花蓮豐濱鄉新社梯田,適合花東地區的「高雄139號」。(攝影╱吳尚鴻)
豐年雜誌
水稻育種 目標多元實現適地適種:雜交育種簡介(四):自交糧食作物育種代表

水稻是國人主食,很早就開始現代人工育種,在臺灣育種的歷史已超過百年。島上各地區的氣候環境差異,以及試驗改良場所各有分工與強項,已使臺灣水稻品種的發展多元化,可謂百花齊放。上世紀60、70年代,臺灣水稻走過擔憂糧食危機、追求產量的時代,現在米質已是更重要的育種目標。

紅鬚稻等野生水稻若在田間與農作物一起生長,對農耕是雜草,但卻具有改良現有農作物品種的潛力。(攝影/Suradech on Adobe Stock)
豐年雜誌
穩定性狀 育種家善用遺傳寶庫:雜交育種簡介(二):遠緣育種與雜交優勢

遠緣雜交與雜種優勢在現代作物育種中具有重要地位。隨著作物品種在馴化過程中失去許多抗逆境基因,育種家透過不同物種或屬間的雜交,擴大基因庫以提升作物的抗性和遺傳變異,並運用先進技術克服遠緣雜交的生殖隔離障礙,成功將優良基因導入現有作物中。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10月號 新農業網路行銷 網紅及電商 產量到流量實戰

傳統農業與數位科技的碰撞,會產生什麼結果?數位科技早已融入日常生活,智慧型手機就是代表之一。產銷履歷等資料到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的營運少不了數位技術,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等智慧農業也可透過網路銜接到手機介面,農民還能拿手機拍照片、影片,透過社群媒體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生活數位化讓農產銷售管道更多元,改變了行銷方式,流量的確可能化為銷量!

自然生態系中植物的繁殖、變異結果原本有其偶然,經過育種家的研究才產生繁多且穩定的蔬果產品。(攝影╱林韋言)
豐年雜誌
萬種選一 育種家的夢想與魔術:雜交育種簡介(一):1%變異可能造就繁星

育種方法很多,可以靈活應用。這個系列將簡介雜交育種方法,並介紹部分重要作物的雜交育種。由於作物繁殖特性複雜,加上育種目標多元,例如與栽培管理相關的性狀、與最終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的性狀,都牽動著育種方法的選擇,這些複雜的過程與鋩角(mê-kak),堪稱育種家為實現夢想所施展的魔術。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9月號 米糧雙贏 稻作精進 雜糧進擊

水稻是國內最重要的農產品,除了生產面積最廣、產量最多,近年產值約維持在350億元左右,也是國人最重要的主食。然而,臺灣稻米年產量常年高於消費量,產量過剩導致價格難以提升。公糧稻穀保價收購制度雖然確保了糧食安全,卻也如同加重水稻生產的砝碼,與產業如何平衡?

這個可能性就在土地上,稻米與雜糧就像身處蹺蹺板的兩端,栽培量此升彼降之間,兩個產業卻可能達到互補互足,走向米糧雙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