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5年2月號 開運吃年糕

雖說現今可以看到的年糕百百款,街頭小吃的韓國辣炒年糕加魚板、江浙餐館裡雪裡紅炒寧波年糕,甚或日式百貨唐吉訶德裡,隨著新年起始陳列出的各式日本鏡餅裝飾……但說到年糕,臺灣最經典的代表,終究是傳統口味的甜年糕(甜粿)吧。那黏稠、彈力十足,來自糯米的延展特性,加上糖的甜蜜風味,臺灣人為生活奮鬥的堅韌與熱情,盡在其中顯現。

鄉間小路
【年糕指南】黏黏有餘香

由糯米製成的傳統臺灣年糕,又稱甜粿,寓意年年高升,是臺灣過年酬神祭祖、餐桌必備的甜點。

除了臺灣,中國寧波年糕以蓬萊米製作,是年節祈福常見供品,口味可鹹可甜。韓國過年的年糕湯,有長壽健康的吉祥意涵。日本過年則有鏡餅,歲末年初時擺放於神壇或者玄關敬神。

老寧波人最幸福的滋味—開春素菜炒年糕。
鄉間小路
【年糕指南】中國寧波年糕:品嚐千年稻米文化的美味

從「河姆渡遺址」算起,寧波已有七千多年的稻米文化,自古盛產各式米製品。寧波年糕能夠出圈,除了慈城所產的優質粳米和水源,還有水磨和搗搡的精細工藝,讓年糕產生細膩、柔韌的質地和口感。

加了牛肉、海苔絲、蛋黃絲、蛋白絲的年糕湯。(照片提供 裴樹京)
鄉間小路
【年糕指南】韓國年糕:祈願富足的風土特色食材

韓國的「糕」定義上,是白米、糯米、高粱等穀物,或馬鈴薯製作的糕點。以製作方式來看,大致可分為打糕、蒸糕、煎糕、水煮糕;以功能來看,常見的有秋夕(中秋)的松餅(송편)、搬家後分送新鄰居的紅豆蒸糕(팥시루떡)、孩子出生滿一百天的白雪糕(백설기)、週歲宴或生日宴的紅豆高粱糰子(수수팥떡)、彩虹糕(무지개떡)和黃豆粉年糕(인절미)⋯⋯等。

知名雜貨商店,推出可每年重複使用的木製鏡餅。
鄉間小路
【年糕指南】日本鏡餅:福氣飽滿的日本年糕

比起臺灣年貨大街的叫賣聲與「恭喜恭喜你」的此起彼落,日本的年節準備,安靜不少,年菜多半已事前訂購、老鋪蕎麥麵店前,人們呼著白氣,排隊買乾麵條與高湯包、有些人則到花店購買「門松」以及「注連繩」的裝飾物,而一般的超市,除了擺出豪華魚料拼盤與和牛壽喜燒肉片外,紅色紙盒裝的「鏡餅」,也在聖誕商戰後,有了自己的展示區。

臺灣年糕(甜粿)
鄉間小路
【鄉間食堂】四季耕讀農園:以百分百的純米糕粿敬時日

農曆年前,花蓮壽豐「四季耕讀農園」的李慶豪與劉慧芸正忙著製作期間限定的年糕(甜粿)。他們堅持糕粿必須純米製作,不單因為樸實的滋味,更有小時候與家人花上漫長時間一起磨米炊粿的回憶。不知何時開始,做粿不再是家家戶戶的過年工事,市面上賣的米製品也難再找到記憶中的口味,於是夫妻倆依循古法,用自己種的米做出簡單而純粹的傳統米食。

花生芝麻年糕(攝影 吳尚鴻)
鄉間小路
【鄉間食堂】林貞粿行:一攤粿車載幾代人的熱鬧

粿與糕,總帶有年節豐收的象徵。臘月午後的冷風中,臺北迪化街上飄著濃濃的當歸、藥膳味,耳邊鋼琴聲隱約,熟悉的旋律不是〈望春風〉,也非〈四季紅〉,細聽發現竟是〈夜曲〉,但不是蕭邦,而是周杰倫,周董的流行曲。嶄新高樓與磚色斑駁的矮房交互錯落,提醒著日與月相推,新與舊依偎。

客家鹹年糕
鄉間小路
【鄉間食堂】彭家粄糕:客家米食智慧的美味傳承

「我們這間店本來沒有名字。」臉色健康、行動俐落的羅翔憶,是「彭家粄糕」第二代當家,完全看不出已年逾七十歲。她敏捷的一碗碗填裝發糕,長年製作米食累積的經驗,無需器具秤量,徒手就能碗碗平均配量,還能分出與我們聊天的餘裕。如此純熟手藝製作的東西怎麼會不好吃?

Cinavu吉拿富
鄉間小路
【鄉間食堂】忠於原味:排灣部落的年味──Qavay與Cinavu

屏東原民部落,如排灣,遇到喜慶過節時常可見兩種重要食物,Qavay(阿粨)與Cinavu(吉拿富)。原料取材自上天餽贈部落的禮物──小米,搗成糊狀類似麻糬口感,即成阿粨;或保留原粒包入油脂飽滿的豬肉,類似粽子,便成口感截然不同的吉拿富。